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简称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罗斯、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列强对条约之反应

俄国

俄国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早已对远东地区保有领土需求,先后占领原属清朝的外东北、夺得库页岛,更兴建西伯利亚铁路,企图在满洲与朝鲜建立势力范围,夺取极具战略价值的关外地区。因此,俄国与日本之争端势在难免。签署马关条约时,俄国曾多次暗示日本不得侵占东北,然则日本要求清政府割让辽东,令俄国有感利益受损。俄军甚至打算远赴东亚,不惜以战争解决问题。

德国

中日开战初期,德国反应冷淡。但后来德皇威廉二世眼见日本快要打败清军,有感德国应该染指东亚。早前俄国与法国在1893年结成法俄同盟,令德国在欧洲之地位动摇。因此威廉二世尝试以干预中日议和,换取俄国支持其在东亚的扩张。

法国

基于俄法联盟,德国拉拢俄国后,法国同样想在东亚取得更多利益。得到中南半岛后,法国开始觊觎台湾,因此支持与两国一起干涉条约之签订。

英国与美国

俄国与德国尝试拉拢英国,但英国认为马关条约对己有利,因为它规定中国开放更多商埠。而且,日本在华得到利益,可以阻挡俄国向南扩张。因此,英国在最后关头拒绝加入「干涉集团」。另一方面,日本也想寻求英美的帮助,召开国际会议解决辽东问题。但英美不敢得罪任何一方,又恐怕日本或三国在华之势力坐大,因此双双宣告中立。

三国劝告之内容

4月23日,三国政府向日本政府发出以下通知:

今日本国割占辽东,既有危害中国之首都(北京)之虞,也让朝鲜国之独立有名无实,有碍维持远东之和平,故今劝谕贵国确认放弃占领辽东半岛。

三国要求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并限定在十五日之内答复;三国甚至准备派出海军舰队前往东北。

日本的反应

日本仍然尽努力保住在条约所得。4月30日,日本提出只占领旅顺与大连两海港,加上一些赔款。但三国依然态度强硬,毫不退让。日本虽然战胜中国,但是中国的北洋海军也使日本海军损失不少。它希望英国会提供支持,但英国也只是建议日本接受三国的「劝谕」。在如此的外交压力之下,加上签署条约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是主和派,日本惟有在5月5日宣布放弃对辽东半岛的永久占领。

10月19日,日本与三国达成协议:日本归还辽东予中国,而清廷要付出三千万两白银作为赔偿。11月16日,清廷赎回了辽东。

结果

三国的外交胜利,反映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紧张的欧洲国际关系。同时也开列强企图瓜分中国之端。日本是刚刚崛起的新帝国,却遭到如此的外交屈辱。因此,日本一直怀恨在心,谋求「卧薪尝胆」,大力鼓吹发展军事工业,期待报仇之机。其实,与三国集团相比,日本也未尝不是帝国主义的国家。三国干预仅仅是帝国主义引起的典型纷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