怛罗斯战役(阿拉伯语:معركة نهر طلاس),又称怛逻斯之役或但逻斯之役。是中国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国、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战役是一场当时历史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直接碰撞。
怛罗斯战役的起因,据中国史书记载,是西域藩国石国「无番臣礼」。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兵征讨,石国请求投降,高仙芝允诺和好;但是不久高仙芝即违背承诺,攻占并血洗石国城池,掠走男丁,屠杀老人、妇女和儿童,抢夺财物,并俘虏石国国王并献于阙下斩首。侥幸逃脱的石国王子向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得到消息后,决定采取先发制人之策,主动进攻大食。鉴于当时唐帝国在西域的影响,有许多葛逻禄及拔汗那国的军卒参加大唐的军队,组成的大唐联军有三万多人(另有说法为七万多人),其中唐兵占三分之二。高仙芝率领大唐联军长途奔袭,深入七百余里,最后在怛罗斯与大食军队遭遇。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的边境,接近哈萨克的塔拉兹(曾称江布尔)的地区。
在开元三年(715年)和开元五年(717年),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对唐代所属的安西四镇的入侵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帝国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750年,阿拉伯帝国发生革命,阿拔斯王朝建立,继续执行东扩的计划。在此情况下,唐王朝经营西域的四镇都知兵马使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阿拉伯帝国的附属国)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借机打击阿拔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战争由此爆发。
根据现在历史研究,怛罗斯战役是东西方两大帝国势力扩张的必然后果。早在公元7世纪后半叶,被阿拉伯人称为「列王之父」的哈里发Abd al-Malik ibn Marwan(阿布杜勒·马利克,685-705年在位)的任命之下,Al-Hajjaj ibn Yusuf(哈查只·伊本·优素福)被任命为掌管伊拉克总督,在他的领导下,阿拉伯帝国的疆域向东方获得了极大的扩张,由于垂涎中国的富庶,他应许他的两个大将:Muhammad bin Qasim(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和Qutayba ibn Muslim(屈底波·伊本·穆斯林),谁最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于是Qutayba征服了阿姆河流域的布哈拉、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而Muhammad征服了印度的北部地区,当阿拉伯帝国的势力在和唐王朝经营的安西四镇接壤后,战争无法避免。
在怛罗斯之战爆发的前一年,也就是750年,河中地区布哈拉(即安国)发生一次小规模的什叶派起义,什叶派人数为3万人,以阿拉伯人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为首,这次起义是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在中亚地区的第一次起义。据纳尔沙希(Narshakhi,卒于959年)所撰《布哈拉史》记载,当时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率1万队伍前去镇压,而Abu Muslim本人驻扎在梅尔夫附近。Ziyad ibn Salih渡过阿姆河来到布哈拉城下与起义军激战了37天,在同起义军的战斗中,多次被打败。后来布哈拉王Qutaiba(库特巴)率1万队伍协助镇压什叶派教徒。布哈拉城外城堡居民比城内多,阿拉伯人都居住于城内,Qutaiba下命令关布哈拉城外700所城堡城门,防止任何起义军队进入,又为Ziyad ibn Salih提供所需粮食和饲料,把它们送到他的军营。不久起义者只好放弃据点,转移到弩肯村(Nukende),其后Sharikh ibn Shaikh亦战死,起义队伍遂瓦解。Ziyad ibn Salih攻入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地点布哈拉内城,下令放火烧城,烟火连天,三日不息。Sharikh ibn Shaikh的一个儿子和副首领出降,他们被俘虏后被Ziyad ibn Salih下令吊死。于是内城人民坚守城池不投降,3日后,Ziyad ibn Salih下令攻入内城,居民大部分丧命,被俘虏的人都被吊在城门之上,最终内城被攻破。Ziyad ibn Salih又转战撒马尔罕(即康国),打击当地残余什叶派教徒势力。尽管布哈拉王Qutaiba对Abu Muslim效力,参加镇压起义人民,但Abu Muslim仍不信任他最终于755年将他处死。
史载战斗持续了五日。初期战斗唐王朝的精锐步兵占上风,但是兵力悬殊战争变成僵局,其间大唐联军的葛逻禄部见势不妙,倒向大食。唐军步兵因此与唐军主力失去联络。阿拔斯王朝联军乘唐军士兵发生暂时混乱的机会,出动重骑兵主力对唐朝步兵猛攻。高仙芝受到大食与葛逻禄部两面夹击,无力支撑而溃不成军。势危之时,副将李嗣业劝高仙芝弃军逃跑,于是高仙芝、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收拢残部向安西逃遁,途中恰逢大唐联军的拔汗那兵也溃逃至此,兵马车辆拥挤堵塞道路。李嗣业惟恐大食追兵将及,杀死百余名拔汗那军士才得以率先通过。别将段秀实责备李嗣业说:「惮敌而奔,非勇也;免己陷众,非仁也。」李嗣业甚感惭愧。最后高仙芝等和数千名唐兵逃至安西。此役以大食军完胜奔袭问罪的大唐联军为结局,唐三万余士卒近乎全没,只有少数逃脱。
中国史籍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唐朝动员兵力的人数说法不一,以下所引史料大致时间顺序为序。
我国家开元、天宝之际,西陲青海之戍,东北天门之师,碛西怛逻之战,云南渡泸之役,没于异域数十万人。天宝中哥舒翰克吐蕃青海,青海中有岛,置二万人戍之。旋为吐蕃所攻,翰不能救而全没。安禄山讨奚,契丹于天门岭,十万众尽没。高仙芝伐石国,于怛逻斯川七万众尽没。杨国忠讨蛮阁罗凤,十余万众全没。向无幽寇内侮,天下四征未息,离溃之势岂可量耶?—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五·边防序》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数千人。—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十六》引唐·《唐历》
马宇《段秀实别传》云:蕃、汉六万众—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引唐·《段秀实别传》
仙芝惧,领兵二万深入胡地,与大食战,仙芝大败。会夜,两军解,仙芝众为大食所杀,存者不过数千—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李嗣业传》
因构诸胡共怨之,以告大食,连兵攻四镇。仙芝率兵二万深入,为大食所败,残卒数千—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一·李嗣业传》
阿拉伯史籍关于怛罗斯战役的仅有两部,有关阿拉伯动员兵力的人数,中、阿典籍中并无记载,有关唐朝兵力在阿拉伯方面的史料方面如下。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期在敌人进攻时成为一道防御。他派遣Ziyad ibn Salih继续挺进,后者征服了河外地区的城镇乡村,一直抵达怛逻斯和伊特莱赫。于是中国人出动了,发兵10万余人。塞义德·本·侯梅德在怛逻斯城加强城防,Abu Muslim则在撒马尔罕的军营中镇守,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他们分几次将他们(中国人)各个击败,共杀死4万5千人,俘获2万5千人,其余纷纷败逃。穆斯林们占领了他们的军事要地,进军布哈拉,降服河外地区的国王和首领们,将他们斩首,并虏走他们的子孙,抢去他们的全部财产。他们不止一次将俘虏(当地土著)5万人5万人地渡过河去。Abu Muslim决意进攻中国,并为此做好了准备。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使他改变了这一计划,Ziyad ibn Salih向他展示了一封无法证实其真实性的、来自As-Saffah的信,信上说委任他为Khorasan(呼罗珊)的总督,Abu Muslim开始施展计谋,最终将Ziyad ibn Salih杀死,并派人把他的首级送到As-Saffah那里。—穆塔海尔·麦格迪西 Al-Mutahhar ibn Tahir al-Maqdisi(卒于966年)或巴勒希 Abu Zayd al-Balkhi(卒于934年),《肇始与历史》
这一年,拔汗那(费尔干纳)的Shishpir(伊赫希德)与Chach国(即石国)王反目为仇。Shishpir向中国国王求救。中国国王派出10万大军驰援,将Chach国王包围。Chach国王归顺中国国王,他和手下没有受到他(中国国王)的迫害。消息传到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但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此役发生在133年(751年)12月。—伊本·艾西尔 Ali ibn al-Athir(卒于1233年),《历史大全》
国 | 文献 | 兵力 | 伤亡 |
---|---|---|---|
唐 | 杜佑·《通典》 | 阙载 | 7万 |
司马光引柳芳·《唐历》 | 3万 | 阙载 | |
司马光引马宇·《段秀实别传》 | 6万 | ||
刘昫等·《旧唐书》 | 2万 | ||
欧阳修等·《新唐书》 | |||
阿拉伯 | |||
麦格迪西·《肇始与历史》 | 10万 | 死4万5千、俘2万5千,共7万 | |
艾西尔·《历史大全》 | 10万 | 死5万、俘2万,共7万 |
年 | 献物 |
---|---|
752年12月7日 | 黑衣大食谢多诃密遣使来朝, 授左金各卫员外大将军,放还番。 |
753年3月 | 黑衣大食遣使献方物。 |
753年4月 |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
753年7月12日 |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并授中郎将,赐紫袍金带鱼袋。 |
753年12月 | 黑衣遣使就马30匹。 |
754年4月 | 黑衣大食遗使来朝。 |
755年7月 | 黑衣遣使贡献。 |
756年7月 | 黑衣大食遣大酋望25人来朝。 |
757年 | 大食国遣使朝贡。 |
758年5月1日 | 回纥使多乙亥阿波80人, 黑衣大食酋长闹文等6人, 并朝见,至阁门争长。 通事舍人乃分左右。 从东西门并入。 |
760年12月 | 宴白衣婆节使等18人于延英殿会。 |
762年5月30日 | 黑衣大食遣使朝见。 |
769年1月 | 黑衣大食遣使朝贡。 |
772年12月 | 大食遣使朝贡。 |
774年7月 | 黑夜大食遣使来朝。 |
791年1月 | 黑衣大食遣使来朝。 |
798年9月8日 | 以黑衣大食遣含嵯、乌鸡, 莎比并为中郎将,防还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