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之盟,俗作金柜之盟,指史料所载宋朝杜太后(赵匡胤、赵光义、赵光美的生母)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言,命太祖赵匡胤死后传位于弟赵光义。这份遗书藏于金匮(匮,通柜。)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1][2]
据说在建隆二年(961年),杜太后患病,宋太祖不离,亲侍汤药。但杜太后的病情并未好转。自知临终的杜太后召赵普入宫,草拟遗旨,并问一旁的宋太祖:「可知你何以得天下吗?」宋太祖啜泣不断,无法应答。杜太后再问,宋太祖才止泪答道:「儿臣之所以得天下,是受父亲与母亲的庇荫。」杜太后说:「并不是这样,是因为后周的皇帝太过年幼。假使后周有年长的君王,你又怎么能得到天下呢?切记,在你死后要将皇帝宝座传给你的弟弟,由年长的君主来治理天下,才是社稷的福气。」太祖哭着说:「不敢不从。」杜太后遂命赵普,将方才的对话内容都记下,写成一封誓书,并命人藏在金匮(匮,通柜。)之中,这就是金匮之盟的由来。
金匮之盟这个说词,解决了宋太宗取得帝位的合法性问题,宋太宗很是感激,召见赵普说:「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年非矣。」封普为梁国公。太平兴国六年,宋太宗逼死宋太祖之子赵德昭,后宋太祖的另一个弟弟赵光美,亦遭流放而死。
金匮之盟在宋太祖时代,人所未闻,又恰好可帮助宋太宗获得即帝位的合法性,事实上宋代时宋太宗谋杀兄长而登基的「烛影斧声」说已大行于世。时至今日,后代学者大多考证,其为宋太宗命赵普助其伪造。且杜太后去世之时,赵匡胤之子赵德昭已十余岁,富于春秋,随即成年,根本不会出现「后周世宗遗下七岁的后周恭帝」之局。1940年代邓广铭、张荫麟等论证金匮之盟为虚构,影响至今,成为最普遍的说法。但近年也有学者质疑虚构说,如施秀娥、王育济、何冠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