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宦官时代

第二次宦官时代》是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第28册,叙述唐朝的宦官干政时期。

从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太子李亨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夺权开始,到天复三年(903年)朱全忠发动宫廷政变结束。顺手把全国宦官,屠杀净光,史载:「冤号之声,彻于内外」[1],第二次宦官时代结束,历时149年。

安史之乱与宦官得势

唐朝初年不断的开疆拓土,漠北和西域相断归入中国的版图,为了统治新开辟的疆土和对外保持进攻态势,唐朝在边境上设立了十个藩镇,藩镇司令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管军事,后来为了提高军队的机动性和战斗力,节度使还可以就近征兵筹饷,逐渐掌握了军区内的财政和行政权力,形成独立王国。天宝十四年(755年),范阳军区节度使安禄山被杨国忠逼反,率领十七万大军南下,攻陷唐国都洛阳、长安,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马嵬驿兵变夺权,杀死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唐玄宗父子分道扬镳,太子李亨前往西北五百公里外的宁夏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

唐朝宦官在乱世中对皇帝的效忠,使他们成为皇帝倚重、与朝官系统(南衙)对立运作的北司,以中使的身份干预国政,开宦官总理机要事务(枢密院、宣徽院)之始。

马嵬驿夺权后,拥立肃宗的太监李辅国(704年—762年)有功,因此受到重用,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府行军司马,成为宦官掌军之始。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央政府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设置枢密使,以宦官出任,宦官可与藩镇勾结。李辅国、程元振后来又拥李豫为代宗,是唐朝第一个完全因宦官的拥立而登基的皇帝。宦官鱼朝恩更被委以观军容宣慰处置史,统领禁兵。自此宦官多次夺取唐政权,并操废立皇帝之大权,成为唐代宦官专政的开始。

宦官擅行废立

唐德宗时,河北一带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其间宦官窦文场、霍仙鸣随从保护。乱平后,德宗忌惮诸将,设置护军中尉,分别由窦文场、霍仙鸣担任,统领神策军。此后皇帝废立很大程度上受到宦官的控制。

唐宪宗李纯时期,唐政权曾出现短暂的统一局面,彰义(蔡州‧河南汝南)节度使吴元济被李愬活捉,四镇之一的平卢(郓州‧山东东平)节度使李师道,更献出三个州给中央,后来李师道被部下杀死,史称「元和中兴」。

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纯被宦官陈弘志刺死,宦官拥立李恒继位,是为唐穆宗,这次的事件据悉与唐穆宗有绝大关系,陈弘志因此受到重用。河朔地区中的卢龙(今北京一带)、成德(今河北正定)、魏博(今河北大名)三镇被皇帝派出腐败的监军所激怒,不久复叛,全国又形成分裂局面。大和九年(835年)发生了宦官大规模诛杀朝臣的「甘露之变」,事后皇帝唐文宗李昂的地位一落千丈,不久为宦官软禁至死。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唐末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

尾声

900年,宦官刘季述、王仲先废黜唐昭宗李晔,立他的儿子李裕为帝,刘季述、王仲先被将军孙德昭所杀。901年,宦官韩全诲强迫唐昭宗李晔投奔凤翔,朱温围攻凤翔。二年后李茂贞杀韩全诲、张彦弘,跟朱温和解,送唐昭宗回长安。朱温迎唐昭宗回长安时,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对朱温说:「全忠为吾系鞋。」朱温只得跪下为昭宗系鞋。这时昭宗嘱意左右擒朱温而杀之,但左右竟然没有一个敢动手的[2]。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在皇宫内大杀宦官五千余人,朱温也逼唐昭宗下令,派往各军区担任监军的宦官,一律就地处决,但藩镇并没有奉令行事[3],因此五代十国时期仍有唐末宦官干政的余波,不过远不如唐朝惨烈。至此唐朝的宦官势力才消失,然而唐朝不久亦为朱温所篡而灭亡。

唐代皇帝废立

注释

  1. ^ 《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六十三》:「全忠以兵驱宦官第五可范等数百人于内侍省,尽杀之,冤号之声,彻于内外。」
  2. ^ 《五代史阙文》
  3. ^ 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第二十六》:「梁王悉诛唐宦者第五可范等七百余人,其在外者,悉诏天下捕杀之,而宦者多为诸镇所藏匿而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