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人法是清初恶法之一,延续时间最长,直到康熙时始陆续废除。
清军入关前已实施投充,但人员陆续逃亡,顺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尔衮以为 「只此数月之间,逃人己几数万」[1],为此制定逃人法,有条目一百多个,重在严惩「窝主」,一经查获,窝主就地正法。「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逃亡三次者处以绞刑。又设立「督捕衙门」,捕捉逃人,「新朝立法重逃人,窝隐之家祸切身」[2]。顺治六年又改为「隐匿逃人者免死,流徙」[3]。顺治七年六月,广西巡抚郭肇基等人因为「擅带逃人五十三名」,被处死[4]。顺治十年豪雨成灾,「直隶被水诸处,万民流离,扶老携幼,就食山东。但逃人法严,不敢收留,流民啼号转徙」[5]。龚鼎孳说:「畿辅之民圈占以后,田庐荡然。年来水涝频仍,道殣相望。近以逃人众多,立法不得不严,而有司奉行未善,使流徙者竟无所归。……今闻山东一带流民复千百成群,携男挈女,蚁聚河干,望救无门,逃生无路。当此严风密霰,坠指裂肤之时,此辈衣不掩胫,食不充腹,流离沟壑。……万一愚冥无知,不肯束手就毙,一旦良民化而为乱民,即发兵剿除亦非难事,而使数万生灵顿作刀头之鬼,究其所自,亦止是无衣无食,茫无投奔之百姓耳。」[6]康熙四年开始修订逃人法。康熙三十八年撤裁督捕衙门。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改三次死刑为发配宁古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