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受汉朝的刘氏禅让,建立了「新朝」(9年—23年在位),后来在新朝政权结束后,汉朝恢复了其政权。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是王莽篡汉立新朝,同时也有史学家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而无私的社会改革者
王莽字巨君,魏郡元城人(河北大名县东)。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幼年时父亲王曼去世,很快其兄也去世。王莽孝母尊嫂,生活俭朴,饱读诗书,结交贤士,声名远播。
王莽对其身居大司马之位的伯父王凤极为恭顺。王凤临死嘱咐王政君照顾王莽。汉成帝时前22年,王莽初任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王莽礼贤下士,清廉俭朴,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深受众人爱戴。其叔父王商上书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永始元年(前16年)封新都侯、骑都尉及光禄大夫侍中。绥和元年(前8年)继他的三位伯、叔之后出任大司马,时年38岁。翌年,汉成帝去世。汉哀帝继位后傅太后、丁太后及其外戚得势,王莽退位隐居新野。其间他的儿子杀死家奴,王莽逼其儿子自杀,得到世人好评。
前2年王莽回京城居住。前1年汉哀帝去世,并未留下子嗣,由太皇太后王政君掌管传国玉玺,王莽任大司马,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立汉平帝,得到朝野的拥戴。1年王莽在推辞再三之后接受了「安汉公」的爵位,将俸禄转封两万多人。3年王莽的女儿成了皇后。元始四年(4年)加号宰衡,位在诸侯王公之上。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儒生的拥戴,被加九锡。5年,王莽毒死汉平帝,立年仅两岁的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命王莽代天子朝政,称「假皇帝」或「摄皇帝」。从居摄二年(6年)翟义起兵反对王莽,有人开始不断借各种名目对王莽劝进。初始元年(8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改长安为常安,是为建国元年。王莽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篡位作皇帝的先河。因传统史观较鄙弃篡位这种移转政权的方式,王莽此后一直被中国历代史家形容为伪君子。
他当上皇帝后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新政,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买卖」。由于政策多存在不合实情处,百姓未蒙其利,先受其害,不断挑起天下各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另外措施又不合时宜,所以措施如王田制推行四年便令民怨沸腾。这可见于当时的中郎将区博所言:「井田虽圣王法,共废久矣。」和史学家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言:「废之于寡,立之于众,土地有列在豪强。」
此外,王莽外交政策极为不当。他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又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之印玺,改授予新匈奴单于之章;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各国因此拒绝臣服新朝,造成边境战争不绝。
天凤四年(17年)各地农民纷起,形成赤眉及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地皇四年(23年)王莽在南郊举行哭天大典。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在混乱中为商人杜吴所杀,校尉公宾斩其首,悬于宛市之中。新朝灭亡。头颅后来被各代收藏,直到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大火,王莽之头焚毁。
中国传统历史学强调忠君、家天下等理念,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东汉史学家班固修订的《汉书》就把王莽列作「逆臣」一类和「佞邪之材」。」而后世评价也大抵是受到了后汉时代史家所影响。事实上王莽本身是篡汉而取得帝位,而同时也是汉朝宗室所灭,从汉朝政权来看,王莽被视作「逆臣贼子」是理所当然。而他在取得帝位前的种种行径,更被视为作为「逆臣贼子」的理据,例如他杀了汉平帝而立了孺子婴为皇帝就为一例。
近人胡适开始为王莽平反:「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他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废奴三个大政策,「王莽受了一千九百年的冤枉,至今还没有公平的论定。他的贵本家王安石受一时的唾骂,却早已有人替他伸冤了。然而王莽却是一个大政治家,他的魄力和手腕远在王安石之上……可怜这样一个勤勤恳恳,生性『不能无为』,要『均众庶,抑并兼』的人,到末了竟死在斩台上,……竟没有人替他说一句公平的话。」
但从另一角度看,王莽也是书生式政治家。王莽登位后推行之新政,大抵都是为了仿照周朝的制度推行,如屡次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都是不停回复西周时代的周礼模式。可是古今风俗不同,环境各异,源于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时合宜。而这些新政都是违反了历史规律,所以推行失败,自属历史必然。所以这个角度看,王莽是一个事事复古,脱离现实的政治家,就正如史家钱穆所言:「王莽的政治,完全是一种书生的政治。...... 不达政情,又无贤辅,徒以文字议论政治。」
旅美历史学家黄仁宇则指出,从王莽登位后发出的一系列诏书中看到,王莽的政策根本脱离了当时的实际环境,亦缺乏适当的用人安排。他在《中国大历史》里语带讽刺的评论王莽:「他尽信中国古典,真的以为金字塔可以倒砌。」
傅乐成在其著作《中国通史》中评论王莽。王莽具有超人的智力、辩才和威严,但也有重大的缺点,诸如过度的自信,一味的复古以及猜疑部下等。王莽的行为看来有些伪,也有些愚,但西汉的伪风并不始于王莽,他不过承袭此风而扩充之,结果以伪获得名声并篡位之后,得意之余,乃至无往而不伪。他有他的政治理想,其新法是为整个西汉政治作一通盘的改革,但因缺乏政治才能又迷信复古,事事行之以伪,才会看来令人有愚的感觉。王莽是实际政治的失败者,也是复古思想的殉道者,他在政治舞台上所表现的一切,虽然最后都归幻灭,但实在是不平凡的。
史学家吕思勉也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的历史评价不公,即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伪」字掩盖。王莽本身博学,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对人越谦虚,而且自己与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甚至王莽的妻子因为穿着朴素出门迎客被认为是仆佣。吕思勉认为凡是作伪之人,必然是有所图的,而王莽篡汉称帝所图达到之后却并无改变,一生作为如一,又如何能称其为伪?更重要的是,王莽改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变,在西汉及以前,凡是谈论政治的人大多对社会现状进行攻击要求改革,至东汉及以后,玄学、佛学先后兴起,都强调适应社会,而不再追求改革。王莽的行事,诸如恢复井田等,其实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从先秦以来仁人志士的公意,无论成败,都应由抱有此类见解的人士共负,而不是王莽一人之责。
吕思勉进一步谈到王莽改革的历史影响,「从此以后大家都知道社会改革,不是件容易的事,无人敢作根本改革之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与天下安」,遂成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史学家韩复智认为王莽的经济改革对解决当时的经济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他在《两汉经济问题症结》中提到王莽推行的经济措施「除变更币制外,可谓都切中时弊,真正兼顾到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两方面。」其说法是基于王莽一方面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平均分配给人民。另一方面,他强制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生产,以改善农民生活。其次,他实行五均六筦,不仅防止资本家的兼并和农民遭受重利盘剥,并且扶助小商人的经营,用来救济农民。但同时变更币制的经济措施付却令通货膨胀的情况恶化和币制混乱,而贫穷的人民更加未能在拉阔了的贫富差距下受惠。连富裕的商人亦都破产。虽然如此,王莽的社会经济改革仍然得到韩复智的正面评价。
剑桥大学史学家崔瑞德及鲁惟一在《剑桥中国秦汉史》表示王莽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他不能升为摄皇帝。又他篡汉建立新朝,孺子刘婴受到了他不寻常的宽大,虽然被废但没有被杀且能过着隐居的生活。而王莽也将孙女嫁给刘婴。在始建国元年(9年)爆发了两次原刘氏皇室的起事,王莽很快就派员镇压并牢牢地控制汉室政府,在长安建都。
此外,据资治通鉴记载,新朝亡覆之际,王莽除册立继后史氏之外,还同时册封了一百二十位没有记载姓名、位号的后宫妃嫔
# | 姓名 | 母 | 备注 |
---|---|---|---|
长子 | 王宇 | 孝睦皇后 | 因为吕宽之狱受到牵连而被王莽所杀。 据《汉书·王莽传》载,有子王千、王寿、王吉、王宗、王世、王利。 其中王宗原名王会宗,承袭新都侯爵位,后因图谋篡王莽之位事败而自杀。 |
二子 | 王获 | 孝睦皇后 | 因为杀了一个奴婢而被王莽逼令自杀。 |
三子 | 王安 | 孝睦皇后 | 病死。 |
四子 | 王临 | 孝睦皇后 | 因与王莽的侍妾原碧私通,谋杀王莽,被逼令自杀。 |
子 | 王兴 | 侍妾怀能 | |
子 | 王匡 | 侍妾增秩 |
# | 姓名 | 母 | 备注 |
---|---|---|---|
女 | 不详 | 孝睦皇后 | 为汉平帝皇后王氏,新朝建立后封黄皇室主。新朝亡覆之际于大火中自尽。 |
女 | 王晔,或写作王曅 | 侍妾增秩 | 封睦修任 |
女 | 王捷 | 侍妾开明 | 封睦逮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