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或称盘古氏或盘古大帝)是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关于盘古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都普遍认同盘古是开天辟地的人物。
《五运历年纪》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1]。炎帝、蚩尤等部落从黄河流域迁徙南方以后,伏羲的传说演变为盘古,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当中。范文澜认为盘古的传说,是古代先民吸收了南方少数民族中「盘瓠」或「盘古」传说,加以古代经典中的哲理成分和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用于填补鸿蒙时代空白的[2]。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最早有盘瓠之说。闻一多《伏羲考》一文考证盘古即匏瓠,即葫芦,「盘」字古义为开端,「盘」即葫芦,寓意生命繁衍。饶宗颐《盘古图考》指出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四川益州讲堂石室已有盘古像。有学者亦称盘古乃是伏羲的音转[3]。
盘古的故事,较早见于三国时候徐整作的《三五历记》[4]:
从此以后,盘古开天辟地的记载越来越多起来,并发展为他死后头化为东岳,腹化为中岳,左臂化为南岳,右臂化为北岳,足化为西岳,眼睛化为太阳和月亮,泪水化为江河,呼气化为风,声音化为雷电,夫妻二人化为阴阳。 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条引《五运历年纪》云:「盘古死后骨节为山林,体为江海,血为淮渎,毛发为草木。」《枕中书》中说:「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
《述异记》称︰「今南海有盘古氏墓,垣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