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保卫战或北京保卫战是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中国明朝在兵部尚书于谦领导下,将蒙古瓦剌首领也先所率攻打北京的大军击退的战争。
瓦剌是当时蒙古三部之一,另外两部是鞑靼和兀良哈。明正统年间,瓦剌逐渐强盛,多次侵犯明朝北方边塞;正统十四年七月,瓦剌首领也先因不满明廷开出的朝贡贸易条件,统率所部大举进犯明朝边境。太监王振怂恿皇帝朱祁镇率五十万大军亲征;明朝大军刚到山西大同,前线即传来各路明军溃败的消息,王振不敢进军,便令大军撤退。退至土木堡时,瓦剌军追来,明军溃败,王振及众多将领死于乱军之中,皇帝被俘,这就是土木堡之变。也先乘明军主力溃散、京师空虚,率军南进,企图攻占明朝都城北京。
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到京师后,城内人心惶惶。八月十八日皇太后命皇帝胞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以徐有贞为首的一些大臣主张还都南京;而主张抵抗的兵部侍郎于谦则以宋朝南迁的故事为例反对迁都,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人都赞同于谦,廷议乃决定固守北京。八月二十三日,为稳定人心,明廷将招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抄家灭族;二十九日,文武百官请皇太后改立监国郕王为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于谦升任兵部尚书,积极备战;随后两京、河南、山东等地的勤王部队也陆续赶到。于谦严整军纪,并选拨新进将领操练军兵,分守九城,并命令边防部队加紧修固沿边大小关隘。
十月初一,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京师。东路军二万人从古北口方向进攻密云;中路军五万人,从宣府方向进攻居庸关;西路军十万人由也先自将,进攻紫荆关。初九日,瓦剌军陷紫荆关,右副都御史孙祥战死,京师戒严。十一日直逼北京城下;被俘的太上皇朱祁镇这时被带到德胜门外土关。于谦统率各路明军奋勇抗击,五天内屡次大破瓦剌军,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胞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阵亡。居庸关方面,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令墙壁结冰,经七天战斗,瓦剌军的攻势均被击退。进攻不利,部队厌战心理高涨,又闻明朝援军不断赶到,也先恐怕退路被截,乃在十月十五日夜里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大破瓦剌军,附近百姓也纷纷组织起来袭击瓦剌军残部,夺回了为瓦剌所掳的许多百姓和财物。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完全退出塞外,京师之围遂解。
翌年,明廷奉新帝朱祁钰改元景泰;也先见所俘的朱祁镇失去利用价值,乃释其返京,并与明朝恢复了朝贡贸易关系。太上皇朱祁镇回宫后,与不愿放弃帝位的朱祁钰关系紧张,后来终于引发宫廷政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