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封贡

俺答封贡发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是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在明朝中央内阁官大臣的张居正和高拱,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靼首领俺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封贡及互市,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状态。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全等汉奸之下,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从此到明朝灭亡为止,明朝与蒙古之间绝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格局。[1]

背景

把汉那吉是俺答的孙儿。自那吉之父铁背台死后,他就被俺答的妻子克哈团所照顾。那吉成年后,又为他娶妻比吉。那吉其后又娶了他姑母的女儿三娘子。不幸地,俺答又爱上了他的外孙女三娘子,因此那吉的妻子便给转到外祖的怀抱。就这样,什么辛辣的感觉都齐集在这一个青年心上。把汉那吉不满并与阿力哥等十余人,赶到大同万里长城边界要求大同巡抚接见。在宣大总督王崇古坚持下明朝受降,并厚待之,俺答期后追至,得知那吉未死,大喜,着手谈判营救。

明朝态度

鞑靼战力虽强,但文化不高,因此在明初一直未成气候。但在居于板升的汉奸赵全等帮助下,鞑靼有了很强的组织力。赵全一帮「多略善谋……教虏疏计谍,校人畜,益习兵事」,由是令「诸镇疲于奔命」[2]。他们的如张居正言,当时明朝有两患:「东患在属夷,西患在板升。二患不除,我终无安枕之日!然西事稍易,宜先图也」[3]。鞑靼,在张居正眼中还不如赵全等人。因此明朝态度,是要求俺答「自当卑词效款,或斩吾叛逆赵全等之首,盟誓于天」[4]。俺答封贡归顺,其实是没有什么把握,毕竟在与明朝的对抗中,俺答也绝少败仗。

俺答处境

俺答毕竟最爱这个孙子,因此他才会直奔至大同索人。俺答对于那吉降明,不断有「日夜恐中国戕其孙」[5]的感觉。而明朝对于「讨汉奸」的要求,在孙子安危面前也变得细小:「我不为乱,乱由全等。今吾孙降汉,是天遣之合也。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6]。而且,在俺答角度,他们入侵明朝北边其实也只为抢略。封贡称臣,失去赵全一班军师,虽有损战力,但有互市在后头,还可有大明这个大靠山,俺答绝对有利。互市之作用,在于安定外族之民:「故虏使于乞和之初,即有求讨锅布之恳。必须许以市易,以有易无,则和好可久,而华夷兼利」[7]。至此,俺答实无反对之理。

结果

俺答封贡于次年隆庆四年(1570年)成事,基本上以和平手段达成,以双方各取所需告终。

明朝封俺答为顺义王,开放十一处边境贸易口岸,使蒙古人能通过贸易获得中国资源。而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朝北边到灭亡为止,的确不用兵革。虽北边亦有说「俺答既入贡,边防大驰,军饷皆入帅囊。啖寇之外,间以遗京。近边之卒,馁瘠无复有生理。而板升生齿日繁,强硬无赖,议者忧之」[8],但在大明的历史上,至少已经达到止战之效,因此俺答封贡,实为成功。

参考文献

  1. ^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王祟古>,页5843。
  2. ^ 谈迁着,《国榷》,卷66,页4149。
  3. ^ 徐孚远等编,《皇明经世文篇》,<与蓟辽总督谋俺答板升之始>,卷20,页436。
  4. ^ 徐孚远等编,《皇明经世文篇》,<答王鉴川策俺答之始>,卷20,页437。
  5. ^ 谷应泰着,《明史记事本末(9)》,页20。
  6. ^ 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二百二十二,列传第一百十<王祟古>,页5840-5841。
  7. ^ 徐孚远等编,《皇明经世文篇》,<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疏>,卷19,页673-674。
  8. ^ 夏燮编,《明通鉴》,卷65,纪65,<穆宗隆庆五年>,页2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