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

在中国历史上,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中央控制的局面。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政府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1]。而藩镇割据基本上是安史之乱的延续;唐亡以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也是藩镇割据的延续。[2]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3]

初唐

唐代藩镇设立之前,唐政府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体称为道。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为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4]。唐玄宗时开始置有大量的藩镇。例如开元元年(713年)始置幽州藩镇(驻今北京市)节度使与朔方藩镇(驻今宁夏灵武市)节度使。开元五年(717年)置剑南藩镇(驻今四川省成都市)节度使。开元六年(718年)始设置安西四镇节度经略使。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已增至10个节度使: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平卢节度使、岭南节度使。伴随着边地藩镇的设立,府兵制逐渐被募兵制所取代,边地置有大量的精兵,共计四十九万士卒和八万匹战马屯驻边地。[5]

中唐

安史之乱

玄宗天宝年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起兵反唐,连陷洛阳及长安,玄宗奔蜀。而太子李亨得朔方将士的拥立而登基为唐肃宗。期间安氏节节败退,原本降唐的史思明又再次起兵反叛。

经过多次的动乱后,唐朝廷接受一些安史的部将的投降,任命他们为节度使。这些节度使以河北四镇为最强大,而且更有反抗中央之心,后来这些节度使是世袭的,又或由将士拥立,中央无法插手,只有追认既成的事实。其余大多节度使也是受唐朝任命。

泾原兵变

唐德宗时期,河北一带的藩镇叛乱,用来镇压叛军的一支部队趁势占领京师长安,德宗逃到汉中,用了4年的时间才平定,史称泾原兵变。这虽然是藩镇割据初年的叛乱,但是范围却越来越大。

元和中兴

尽管唐宪宗派兵平定了藩镇割据,但根子却并没有除掉,许多藩镇趁平定一些民变之机,扩大势力范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冬天一个雪夜里,唐邓节度使李愬率领九千士兵雪夜袭克蔡州,生擒吴元济,平定了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平定了淄青李师道。沧景、卢龙、成德等镇相继归顺中央,唐朝曾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全国表面上维持统一,是为「元和中兴」。

三镇复叛

元和十五年,唐宪宗被宦官毒死,唐穆宗即位后主张「销兵」(裁减兵员)。中央接收河朔,长官多昏庸骄矜。长庆元年(821年)卢龙发生兵变,将士囚禁朝廷派去的新节度使张弘靖,尽杀其幕僚,「河朔三镇」复叛。新的割据者朱克融、王廷凑、史宪诚力主旧制。裴度的讨伐军无功而还,朝廷因军费浩大,无法支撑长期作战,只好承认现状。不过此时藩镇多少有所收敛,成德镇节度使王元逵「岁时贡献如职」。黄巢军入长安,唐僖宗逃至成都,王元逵之孙王景崇率兵勤王,「供输相踵」,王镕「献马牛戎械万计」[6]

晚唐

唐僖宗以后,社会矛盾激化,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爆发,唐朝中央征集各镇士兵围剿,全国逐渐出现了许多割据势力,如杨行密、董昌、钱镠等,伺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广明元年十二月(881年1月),黄巢攻破长安,唐朝中央政权瓦解。

黄巢叛将朱温投降唐朝朝廷,并且平定黄巢军,得到了唐僖宗的信任,朱温做了节度使,势力范围远远超过当时控制范围最大的藩镇李克用。藩镇立即转入互相兼并的战争。到了唐昭宗时,朱温还把朝政大权牢牢的控制住了。最后到了唐哀帝(唐昭宣帝)。藩镇并未随着唐朝灭亡而消失,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都可以视作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7][8][9],只不过部分藩镇或许选择不承认中原政权而完全独立,以建立王国或帝国。一直到宋太宗灭掉北汉之时,才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朝

然而若细究,西夏以及越南的丁部领等人,其实都算是唐末藩镇割据的遗留。西夏原本是在黄巢之乱中协助唐室的党项羌人,被唐室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因宋朝有并吞之意而独立建立西夏国。越南则原是静海军节度使,后来渐渐独立建国,而宋代时,丁部领夺得政权后,登极为大瞿越国皇帝,被宋册封为交趾郡王。

影响

藩镇割据造成了中央政府实际管辖地区的缩小,吐蕃(7世纪)、回鹘(7世纪)、西夏(11世纪)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地方割据政权,吐蕃甚至与中原汉族政权发生过对立冲突,使得陇西一带丧失大半[10]。淮西久为吴元济所据,是以「蔡人有老死不闻天子恩宥者,故坚为贼用」[11]。唐宪宗初年宰相李吉甫上《元和国计簿》中,有十五道七十一州不申户口,造成税户比天宝年间减少四分之三,对唐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郑白渠在秦汉时共溉田45000顷,唐代宗大历年间仍可达6000余顷,然而到宋初仅灌2000顷[12]。方回《瀛奎律髓》称:「想天宝,至德以至大历之乱,不忍读也。」而藩镇之内,征兵重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自陕以西,民力伤残,人不聊生」[13]。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秦汉六朝以来,有叛将无叛兵。至唐中叶以后,则方镇兵变比比而是。盖藩帅既不守臣节,毋怪乎其下从而效之,逐帅、杀帅视为常事。为之帅者,既虑其变而为肘腋之患,又欲结其心以为爪牙之助,遂不敢制以威令,而徒恃厚其恩施,此骄兵之所以益横也。」

注释

  1. ^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唐之治不能过两汉,而地广于三代,劳民费财,祸所繇生。懿宗任相不明,籓镇屡叛,南诏内侮,屯戍思乱,庞勋乘之,倡戈横行。虽凶渠歼夷,兵连不解,唐遂以亡。」
  2. ^ 李攸《宋朝事实》:「自唐天宝后,历肃、代,藩镇不复制,以及五代之乱。」
  3. ^ 北宋建国初年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仍与辽、西夏战火连年,军费开支浩大,仅军费一项开支就至少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十分之六七,陈襄《(论冗兵札子》说:「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天宝末年,军费只有一千四五百万贯,还不到北宋庆历中的养兵费的三分之一。北宋大量养兵,「一人充军,数口之家得以全活」,于是「竭民赋租以养不战之卒,糜国帑廪以伏坐食之校」。
  4. ^ 节度使始置于何时,史籍记载互有出入。《资治通鉴》卷210,唐睿宗景云元年十月「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
  5. ^ 岑仲勉《隋唐史》上册第232-238页
  6. ^ 《新唐书》卷211《王廷凑传附王元逵、王景崇、王镕传》
  7. ^ 王应麟《困学纪闻》:「自唐肃宗之后,纪纲不立,叛兵逐帅,叛将胁君,习以为常,极于五季。君如逆旅,民坠涂炭。」
  8. ^ 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于年。」
  9. ^ 李攸《宋朝事实》:「自唐天宝后,历肃、代,藩镇不复制,以及五代之乱。」
  10. ^ 阿诺德·汤因比 《人类与大地母亲》:「唐朝政权从763年一直苟延残喘到874年。……唐政权对755-763年灾难反应的各种改革,却未能阻止其最终崩溃。唐王朝于 909年灭亡;后来王朝,统一中国的下一个统治王朝,直到960年才建立。事实上,统一政权的空白期从874年一直延续到979年,而且,中华帝国并没有完整地重新统一,它在四面八方都丧失了边缘领土。」
  11. ^ 《旧唐书》卷一四五
  12. ^ 《宋会要辑稿》食货七之二
  13. ^ 《宋史》卷三五四《路昌衡传》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