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日方称为日清战争(日本语:日清戦争/にっしんせんそう国王李熙恐慌,向北京告急。四月,直隶提督叶志超奉令率军驰赴朝鲜,清军登陆驻屯于牙山,并按《中日天津条约》之规定电告日本。东学党乱兵闻中日军队已至,不战而溃。五月,袁世凯以东学党溃散、叛乱已平,要求日本同时从朝鲜撤兵。但日政府反要求中日两国留兵,共同改革朝鲜内政,为清廷所拒。六月,日军突然冲入王宫,囚禁国王李熙,命大院君李昰应主国事。李昰应为报囚禁中国保定之恨,不经思考,马上答应为日本效力,并下令驱逐在朝鲜的所有华人出境。后日本发现大院君曾写信要求东学党徒北上与平壤清军一起驱逐日军。[1]
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昆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7月23日,济远和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清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日方称济远先开火)。经过一番激烈炮战缠斗后,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企图逼近日舰发射鱼雷,但在秋津洲、浪速压倒性的火力打击下受重创,船身倾斜,人员伤亡惨重,无力再战。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1200余人、并悬挂英国国旗的英国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先后驶来,日舰浪速及秋津洲改追高升及操江。广乙于是向海岸方向退出战斗,最后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沉。济远则悬挂白旗,然后更挂上日本军旗,向西弃二舰而走,日舰吉野在后追击,济远以尾炮向吉野还击,后得脱。
9时15分,日舰浪速发出信号,勒令高升号停俥,英籍船长被迫停驶。浪速派代表乘小艇登船检查,询问船长:「高升号随浪速走,同意吗?」,英国船长回答:「如果您如此命令,我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抗议下服从」。人员回母舰后,浪速挂起信号旗命令高升号起锚,随其前进。船上官兵拒不投降,在高继善的领导下,接管高升号并禁止英人离船,英籍船长要求浪速再派代表前来。小艇接近高升号,船长与日方交涉要求驶回大连或旅顺,但日方未做回复。正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刻,日军挂出旗号,要求船上洋员离船,但是清兵禁止放下小艇,英船长用信号告诉浪速此状况并请其再派小艇来,浪速拒绝。随后开动绕高升号一周,下午一时发射一枚鱼雷,但鱼雷失效未击中。又用舰炮轰击,十数发之后高升号缓缓下沉,清军亦以步枪向敌舰开火,并向落水的欧洲人甚至是临阵脱逃的同胞射击。浪速派出小艇营救出英籍船长,大副及另一名英国水手,法舰Le Lion号营救出43人,德舰Iltis号救上150人,英舰Porpoise号救起87人,德国籍北洋水师教习汉纳根自行游回岸上,其余八百余名清兵与中外船员罹难。下午2时操江舰被秋津洲追上俘虏,此即丰岛海战。此战后英国社会为之震动,但英国官方最后作出击沉高升符合国际法结论而不予日本谴责。[2]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8月1日(阴历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此时相当多的西方人认为中国将会获胜。[3]
然而之后到甲午战争之前6年没有再添置铁甲舰。在此期间,重修颐和园花费数千万两白银,即十几艘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89年光绪皇帝大婚,花费白银550万两,即三艘半定远级铁甲舰的费用。1891年户部尚书翁同龢奏准暂停南北海军购买外洋枪炮船只3年。因此在开战时的北洋海军已经没有多少「大舰巨炮」优势可言,1894年中日对比是20CM以上火炮:31/15,20CM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4]
1894年5月下旬李鸿章校阅北洋海军,奏称:「北洋各舰及广东三船沿途行驶操演,船阵整齐变化,雁行鱼贯,操纵自如……以鱼雷六艇试演袭营阵法,攻守多方,备极奇奥。」「于驶行之际,击穹远之靶,发速中多。经远一船,发十六炮,中至十五。广东三船,中靶亦在七成以上。」「夜间合操,水师全军万炮并发,起止如一。英、法、俄、日本各国,均以兵船来观,称为节制精严。」战争前夕,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英国观察员看完北洋舰队的操演后上书海军部,也认为北洋舰队的战力不容小觑。
但是后期因为李鸿章解雇了当时训练海军的英国人琅威理,引致北洋舰队军纪出现问题,「有某西人偶登其船,见海军提督正与巡兵团同坐斗竹牌也。」「每北洋封冻,海军岁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识者早忧之」。1888年原本预订购入300箱炮,后因为军费不足,北洋海军只购入了3发炮,「从前拨定北洋经费号称二百万两,近年停解者多,岁仅收五六十万。」《李鸿章全集》「中国水雷船排列海边,无人掌管,外则铁锈堆积,内则秽污狼藉,业已无可驶用。」至于领导丁汝昌「孤寄群闽人之上,遂为闽党所制,威令不行」。刘步蟾则被人们称为「实际上之提督者」。
战前日本实际动员兵力达240616人,174017人有参战经验,海军拥有军舰32艘、鱼雷艇24艘,排水量72000吨,超越北洋水师。日本对清廷改革后的实力仍有顾忌,对于北洋水师不敢轻敌,1880年日本参谋本部长山县有朋的调查报告中指出,大清帝国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
1894年10月,日本发布由日本中国通宗方小太郎撰写的《开诚忠告十八省之豪杰》檄文,对清朝治下的人民实行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宣传策略以进行战争准备,以至于有民众追崇日军[5]。文中提到:
...满清氏元(原)塞外之一蛮族,既非受命之德,又无功于中国,乘朱明之衰运,暴力劫夺,伪定一时,机变百出,巧操天下...虽然,我国之所惩伐在满清朝廷,不在贵国人民也;...夫贵国民族之与我日本民族同种、同文、同伦理,有偕荣之谊,不有与仇之情也。...故船载粮食、兵器,约期赴肋。时不可失,机不复来。古人不言耶: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卿等速起。勿为明祖所笑!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至8月1日清朝政府对日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陆面战斗在三个战场同时展开:大同江南岸战场、玄武门外战场、城西南战场。当时驻守平壤的清军九千五百余人,日军也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战力相差甚远。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军发起进攻,太原镇总兵马玉昆奋勇抗击,日军无功而返。
9月15日,日军分三路总攻平壤,战斗至为激烈,高州镇总兵左宝贵中炮牺牲,随后玄武门失守,叶志超下令彻退,六日内狂泄五百余里,透露清陆军内部湘军、淮军严重对立;26日清军直抵鸭绿江以北的中国境内。朝鲜全境为日本所控。9月23日李上折要求提取从1888年起打着海军名义筹备,实际一直被中央扣在手里生息以建颐和园的260万两银,获得150万两紧急军费。[7]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战场位于辽东半岛,以陆战为主。9月25日,日军在鸭绿江上搭浮桥抢渡成功,向虎山清军阵地发起进攻。清军守将马金叙、聂士成被迫撤出阵地。日军攻陷虎山。其他清军各部不战而逃,山县有朋即将第一军司令部移于虎山。26日,日军占领了九连城和安东县(今丹东),同日日军在庄河花园口登陆,10月9日,攻占金州,10日陷大连湾,至此清军在鸭绿江防线全线崩溃。25日旅顺陷落。日军执行旅顺大屠杀。对城内进行了4天3夜的抢劫、屠杀和强奸,两万多平民死亡。李鸿章曾经提出「若水师至力不能支时,不如出海拚战,即战不胜,或能留铁舰等退往烟台。」但是受到丁汝昌的坚决反对从而使得北洋水师继续困守在港内。[8]
1895年4月17日,清日签定《清日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甲午战争后期,身处海外的孙中山开始首次革命尝试。1895年2月抵达香港后,孙中山开始在日本人梅屋庄吉的帮助下,与日本驻香港领事馆领事中川恒次郎联络,请求武器及资金援助,并与同侪策划在广州起义。
清国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清廷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中国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中国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清朝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并由于获得台湾殖民地取得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改变了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而清军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北洋水师的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为列强鲸吞蚕食的对象。清朝国内的改革派对自身的弱点有了更深的认识,促使后来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即1898年的戊戌变法。
丰岛海战和黄海海战两次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北洋舰队被击沉多艘大型舰艇,但未能击沉一艘日舰,福龙号仅有的一次鱼雷攻击也未收战果。据传是丁汝昌「只识弓马」,一干管带也全用错了炮弹,不用海战时的开花爆破弹,用了穿甲弹甚至训练弹。丰岛海战中,日本吉野号被一枚济远舰150毫米口径火炮击中右舷,击毁舢板数只,穿透钢甲,击坏发电机,坠入机舱的防护钢板上,然后又转入机舱里。可是由于弹头里面未装炸药,所以击中而不爆炸,使吉野侥幸免于报废。黄海海战中,北洋海军发射的炮弹有的弹药中「实有泥沙」,有的引信中「仅实煤灰,故弹中敌船而不能裂」。当时在镇远舰上协助作战的美国人麦吉芬(Paul W. Bamford,1860-1897,美国安纳波利斯海军学院毕业)认为,「吉野」号能逃脱,是因为所中炮弹只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9]据统计,在定远和镇远发射的197枚12英寸(305毫米)口径炮弹中,半数是固体弹头的穿甲弹,而不是爆破弹头的开花弹。[10]
在直隶候补道徐建寅的《上督办军务处查验北洋海军禀》之后附有《北洋海军各员优劣单》、《北洋海军各船大炮及存船各种弹子数目清折》、《北洋海军存库备用各种大炮弹子数目清折》中统计,经锺琳的分析,认为由于徐到威海视察已经离大东沟海战三个月,并不能确证折中的炮弹数目就都是战前运到的,再加上国产炮弹质量低下,药包引信与弹不能配齐「克虏伯炮有药无弹,阿姆斯特朗炮有弹无药!」等因素,大东沟海战中北洋舰队的弹药不足确实是客观的后勤不力造成的而不存在「海战中弹药短缺而大量的炮弹却堆在基地里」的事。[11]
北洋水师与联合舰队进攻火力对比如下,北洋水师略逊一筹,但重炮占优势,如果炮弹配备到位可以重创日舰。海战结束后,定远号、镇远号的护甲无一处被击穿。就平均船速而言,北洋水师较慢,为15.5节,联合舰队的本队15.6节也不快,但包括吉野号在内的第一游击编队为19.4节,大大高于北洋水师。戚本章认为远东英舰队司令裴利特曼说的「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舰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是正确的。[12]
军舰(炮舰)总数 | 30厘米重炮 | 20-30厘米大炮 | 15-20厘米轻炮 | 15厘米速射炮 | 舰艇排水量 | |
---|---|---|---|---|---|---|
北洋舰队 | 12 | 8 | 16 | 149 | 0 | 3.5万吨 |
日本联合舰队 | 10 | 3 | 8 | 160 | 97 | 4.1万吨 |
此外,北洋海军各主力舰都设有鱼雷管3-4具,但是,在黄海海战中,联合舰队未曾实施鱼雷攻击,只有福龙号对西京丸号攻击未成[13]。各舰炮弹数量未带足,海战时炮弹在五个小时内用尽。
对于弹药供应的问题李鸿章要负一定责任。担任天津军械局总办、负责军需供应的张士珩是李鸿章的外甥,供给海军的弹药不合格。梁启超评论说:「枪或苦窳,弹或赝物,枪不对弹,药不随械,谓从前管军械之人廉明,谁能信之?」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清军对日军情报全无。日舰队全体出击也不知道,以致准备不足。日军虽未能一战全歼清军,然黄海之制海权已得,大东沟海战日军胜利为不争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