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习网在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中会发现,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变得强大甚至出现盛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统治阶级调整了经济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例如:
      1.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材料一  重农抑商。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禁止弃农经商。凡是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人,要罚做奴隶。──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史记》
       2.西汉初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
       材料一  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汉书•景纪》
       3.三国曹魏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
       材料一  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第二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曹操通过屯田,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太祖(曹操)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三国志》
       4.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材料一  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不到隋朝全盛时的1/3。唐太宗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措施,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马牛布野”、斗米不过三四钱的繁荣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政要》
       5.元世祖重视发展农业
       材料一  忽必烈推行重农政策,即位之初就发布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下令把许多牧场重新恢复为农田,禁止掠夺人口为奴。朝廷还设立专门管理农业的机构“司农司”,规定以“户口增”“田野辟”“赋役平”作为衡量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忽必烈还诏令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刊行四方,取得显著成效。──北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忽必烈劝课农桑)行之五六年,民间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农桑辑要•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