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盛世是明朝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而明成祖统治期间以永乐作为年号。清朝官修史书《明史》描绘朱棣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并且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故被称为永乐盛世[1]。
明成祖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就开始建造紫禁城宫殿,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造完毕。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正式将明朝首都迁到北京。从此以后,北京就是中国的政治中心。
明太祖朱元璋时,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都要皇帝亲自处理,所以皇帝需非常劳心。明成祖时期,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明成祖朱棣对各地方官吏要求极为严格,要求凡地方官吏必须深入了解民情,随时向朝廷反映民间疾苦。永乐十年(1412年),朱棣命令入朝觐见的地方官吏五百余人各自陈述当地的民情,还规定「不言者罪之,言有不当者勿问」。之后,永乐帝宣布「谕户部,凡郡县有司及朝使目击民艰不言者,悉逮治。」即地方官或中央派出的民情观察员,如果看到民间疾苦而不实报的,要逮捕法办。对民间发生了灾情,地方上要及时赈济,做到「水旱朝告夕振,无有雍塞」。
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至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文献大成》,即《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比十八世纪中叶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要早300多年。
为了彻底解决蒙元贵族的残余势力,从永乐八年(1410年)开始,明成祖御驾亲征率领明军北伐漠北。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迫使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永乐帝封鞑靼大汗为和宁王。随后明朝大军一直进入到极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永乐十年(1414年),永乐帝举行第二次北伐,击败了蒙古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谢罪之后,永乐帝班师回朝。永乐十七年(1421年),永乐帝举行第三次北伐,大败兀良哈蒙古。蒙古势力遭到永乐帝的连续打击后,直到明英宗的土木之变前都无法对明朝构成威胁,但即使是土木之变,明朝也是迅速动员兵马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永乐七年(1409年),明朝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特林地方,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管辖今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和库页岛等地。
海路: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派遣宦官郑和为正使,王景宏为副使,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六十二艘,远航西洋。明朝舰队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占城(今越南南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苏门答腊及锡兰等地,经印度西岸折回返国。以后又于1407年至1433年的二十多年间,先后七次出海远航,经过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和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就是伟大的郑和下西洋。
陆路:明成祖还多次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诚、中官李达等官员出使西域诸国,西域诸国如帖木儿帝国、吐鲁番、失剌斯、俺都准、火州也与明朝多次互派使者往来,称臣纳贡。明朝与西域诸国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使得全国的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清朝官修《明史》中描写永乐帝在位期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入贡者殆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2]
毛佩琦:史书记载,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07/10/28/0101618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