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7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8月夷陵一带打败蜀军。

战事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以报关羽被杀之仇为由,亲率大军攻吴。孙权遣使求和不成,改向曹魏称臣,表示愿意修好,以避免两面作战,并任命陆逊为大都督率军应战。汉军初期因亟欲想帮关羽报仇,因此士气极高,屡战屡胜,夺下巫县,秭归。陆逊以汉军势盛、求胜心切,决定先让一步,再相机决战,令吴军退至彝陵(今湖北宜昌北)、猇亭(今湖北宜昌东南)一带,据守有利地形。次年二月,刘备大军相继推进至夷陵、夷道(今湖北宜都),连营数百里,并得当地土著部族的支援,声势浩大。汉军频繁挑战,但陆逊坚守夷陵不出,孙桓也死守夷道.两军相持达半年之久,汉军疲惫、斗志松懈,于是派吴班在平地立营以引诱吴军进行决战,但陆逊没有中计,刘备知道此计行不通,乃从山谷中引出八千伏兵,陆逊这时才开始反击。

陆逊在大举进攻之前,为了试探汉军虚实,先攻汉军一营,结果失利。众将都说这是浪费兵力,陆逊却通过这次战略侦查发现了刘备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栏组成,陆逊决定使用火攻。吴军放火,并封锁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线出击,水陆并进,打了刘备一个措手不及。吴军克营40余座,汉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兵败如山倒。冯习、张南、沙摩柯被吴军斩杀,杜路、刘宁向吴军请降,傅肜、程畿战死,黄权因退路被断,便率众投降魏国。而刘备狼狈逃至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竟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召唤在成都的诸葛亮到永安(今奉节县)。三月,刘备病势加重,于是向诸葛亮交代后事,四月,在永安宫(今奉节师范学校内)病死。该战,吴军后退诱敌,击其疲惫,创造了由防御转入反攻的成功战例。

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

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行。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蜀国在最强盛时期(未失荆州时)约有16万左右军队,麦城之战后,加上损失荆州三郡损失4~5万军队、孟达害怕被害举上庸之地投降魏国损失2~3万军队、夷陵之战后又至少损失了4~5万军队,蜀国全国仅仅剩余3万余军队。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政权受到致命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这场战役之后近40年的时间内,三国互相之间的疆域基本保持不变,吴汉重修于好的联盟再也没有发生动摇,三国局势出现稳定的对峙,彝陵之战也因此被认为是前后三国的分界点之一。

参战人物

  • 蜀军
    • 刘备
      • 吴班
      • 冯习(战死)
      • 张南(战死)
      • 辅匡
      • 赵融
      • 廖化
      • 向宠
      • 陈到
      • 陈式
      • 李朝(至永安而死)
      • 傅肜(战死)
      • 程畿(战死)
      • 马良(战死)
      • 沙摩柯(战死)
      • 王甫(战死)
      • 黄权(降魏)
      • 庞林(降魏)
      • 杜路(投降)
      • 刘宁(投降)
      • 赵云(驻江洲,后进援永安)
      • 马忠(援永安)
  • 吴军
    • 陆逊
      • 朱然
      • 潘璋
      • 宋谦
      • 韩当
      • 徐盛
      • 鲜于丹
      • 孙桓
      • 李异
      • 骆统
      • 谢旌
      • 刘阿
      • 蒋壹
      • 丁奉
      • 步骘(镇压五溪蛮夷)
      • 潘浚(镇压五溪蛮夷)

三国演义

此战虽然是吴国获胜,但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主要是描写蜀汉,所以很多部分为偏袒蜀汉而作出改写,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