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王攘夷

尊王攘夷一词源自春秋时代,「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儒家经典《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政治术语,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区的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

背景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权威大大减弱,诸侯国内的篡权政变和各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发生。与此同时边境族群趁机入侵,华夏文明面临空前的危机。春秋时期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尊崇周天子,并数次发动帮助诸侯国攘斥夷狄战争而大获赞赏,其事迹被后世称为尊王攘夷。[1][2]

尊王

鲁僖公四年(前656年),齐桓公率领诸侯进入楚国,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3] 鲁僖公九年(前651年),齐桓公召集各路诸侯召开葵丘之盟[4],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并」周襄王派宰孔参加,并赐王室祭祀祖先的祭肉给齐桓公。[5]

攘夷

桓公二十三年(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桓公救燕。[6][7] 桓公二十五年(前661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8]

评价

尊王攘夷在中国历史上多为正面评价。如孔子称赞管子尊王攘夷的功绩:「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9]朱熹亦称其「尊周室,攘夷狄,皆所以正天下也。」[10]顾炎武更称其「春秋之义,尊天王攘夷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11]

另一方面,一些诸侯以尊王的名义互相讨伐争战,称霸称雄,东周历史上出现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属「尊王」或者假借「尊王」名义扩张自己利益的的行为,但并非攘夷,而是华夏诸侯国之间的内战。诸侯争霸的行为,正是孟子所说的「春秋无义战」。

朝鲜

在满清入主燕京时,朝鲜士人也有「尊王攘夷」的说法,所谓「王」,指的是曾在丰臣秀吉攻击朝鲜时,帮助抵御日军的中国明朝皇帝,「夷」即是「东夷」:清朝满族。[12]

日本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尊王攘夷
假名 そんのうじょうい
平文式罗马字 Sonnō jyōi

日本幕府时代,为了巩固大将军的统治地位,采用中国宋代儒学家-朱熹所提出的哲学,加以改造,称为「新儒学」。这哲学主要提出阶级有序和强调历史的思想。另一方面,日本本土的神道教在幕末时代兴起。神道教的僧侣从古代的日本诗歌发现,日本的执政者理应是天皇,而不是大将军。这成为尊王攘夷的理据。

武士阶层指屏斥江户幕府军政,奉还天皇实权,对强迫扣关的外国人予以征讨的政治诉求活动(又称尊皇攘夷、出自「天皇」的「皇」)。

参考文献

  1. ^ 《公羊传·僖公四年》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
  2. ^ 《台湾通史·卷十八》昔者太公治齐,官山府海,以殖其利。管仲因之,齐以富强,故能霸诸侯,攘夷狄,功传数世。
  3. ^ 《左传·僖公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师之.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4. ^ 《春秋》九年 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 九月.戊辰.诸侯盟于葵丘.甲子.晋侯佹诸卒.
  5. ^ 《左传 僖公九年》秋.齐侯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宰孔先归.遇晋侯曰.可无会也.齐侯不务德而勤远略.故北伐山戎.南伐楚.西为此会也.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其在乱乎.君务靖乱.无勤于行.晋侯乃还.
  6. ^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齐桓越燕伐山戎。
  7. ^ 《徒戎论》:齐桓攘之,存亡继绝,北伐山戎,以开燕路。
  8. ^ 《左传·闵公元年》:狄人伐邢。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救邢。
  9. ^ 《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0. ^ 《大学衍义补·卷一四四》
  11. ^ 《日知录·卷九》
  12.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卷十,仁祖三年十月庚寅:「我国之于天朝,有君臣、父子之恩义。若非皇恩,壬辰之恢复,未可期也。今奴贼猾夏,若或迫近皇城,则未知国家何以报答?云。旨哉,斯言!正矣斯言!天朝若征兵讨贼,则遵依敕命,扫清腥尘,固无所辞,如无征调之举,而贼若直指皇都,贼将何以处之?虽无壬辰之事,为人臣之道,不可安坐。况再造东韩之恩,何可忘也?大义所在,强弱难顾,其令庙堂预讲赴援之策,以为报答皇恩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