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指中国明朝早期一系列由官方进行的远洋航海活动。1405年(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大明帝国和南海(今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由苏州浏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一共远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郑和在船上因病过世。明代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和明代杂剧《奉天命三保下西洋》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部,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美洲和纽西兰[1]。
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2]。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命正使郑和,副使王景弘率士兵二万八千余人出使西洋,造长44丈广18丈大船62艘,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后向爪哇方向南航,次年6月30日在爪哇三宝垄登陆,进行贸易。时西爪哇与东爪哇内战,西爪哇灭东爪哇,西爪哇兵杀郑和士兵170人,西王畏惧,献黄金6万两,补偿郑和死难士兵[3]。随后到三佛齐旧港,时旧港广东侨领施进卿来报,海盗陈祖义凶横[4],郑和兴兵剿灭贼党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获贼船五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三贼首[5]。郑和船队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古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立石碑「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6]。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押陈祖义等献上,陈祖义等被问斩[7]。施进卿被封为旧港宣慰使[8]。旧港擒贼有功将士获赏:指挥官钞一百锭,彩币四表里,千户钞八十锭,彩币三表里,百户钞六十锭,彩币二表里;医士,番火长钞五十锭,彩币一表里,锦布三匹[9]。
永乐六年正月,明成祖命工部造宝船四十八艘。永乐六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10],命太监郑和、王景弘,王贵通等[11]出使,费信随行[12],前往古里,满剌加,苏门答剌,阿鲁,加异勒,爪哇,暹罗,占城,柯枝,阿拔把丹,小柯兰,南巫里,甘巴里等国,赐其国王锦绮纱罗[13],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航线 | 起点 | 昼夜 | 终点 |
---|---|---|---|
1 | 太仓刘家港 | 福建长乐太平港 | |
2 | 福建五虎门 | 10 | 占城国 |
3 | 占城 | 3 | 真腊国 |
4 | 占城 | 10 | 暹罗国 |
5 | 占城 | 10 | 交栏山 |
6 | 占城 | 20 | 爪哇国 |
7 | 满剌加 | 9 | 苏门答剌 |
8 | 满剌加 | 3 | 阿鲁 |
9 | 苏门答剌 | 1 | 龙涎屿 |
10 | 苏门答剌 | 12 | 锡兰山国 |
11 | 苏门答剌 | 20 | 榜葛剌国 |
12 | 龙涎屿 | 5 | 翠兰屿 |
13 | 锡兰山国 | 10 | 古里国 |
14 | 锡兰山国 | 7 | 溜洋国 |
15 | 锡兰山国 | 21 | 卜剌瓦国 |
16 | 古里国 | 10 | 忽鲁谟斯 |
17 | 古里国 | 20 | 剌撒国 |
18 | 古里国 | 22 | 阿丹国 |
19 | 古里国 | 20 | 佐法儿国 |
20 | 小葛兰国 | 20 | 木骨都束国 |
21 | 忽鲁谟斯国 | 4 | 天方国 |
永乐十五年五月十五日(1417年6月)总兵太监郑和,在泉州回教先贤墓行香,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30],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溜山、喃渤里、卜剌哇、苏门答剌、麻林、剌撒、忽鲁谟斯、柯枝、南巫里、沙里湾泥、彭亨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随行有僧人慧信,将领朱真、唐敬等[31]。郑和奉命在柯枝诏赐国王印诰,封国中大山为镇国山,并立碑铭文[32]。忽鲁谟斯进贡狮子,金钱豹,西马;阿丹国进贡麒麟,祖法尔进贡长角马,木骨都束进贡花福鹿、狮子;卜剌哇进贡千里骆驼、鸵鸡;爪哇、古里进贡麾里羔兽[33]。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宋末泉州市舶司提举蒲寿庚之侄蒲日和,也与太监郑和,奉敕往西洋寻玉玺,有功,加封泉州卫镇抚[34]。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往榜葛剌(孟加拉),史载「于镇东洋中,官舟遭大风,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毕,……风恬浪静」,中道返回,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永乐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动。
宣德五年(1430年)宣德帝以外番多不来朝贡,命郑和往西洋忽鲁谟斯等国公干[35],随行有太监王景弘、李兴、朱良、杨真,右少保洪保等人[36]。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根据明代祝允明《前闻记下西洋》记载,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弄手、医士、铁锚搭材等匠、水手、民梢等共27550人[37]。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0年1月),郑和率领二万七千余官兵,驾驶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经徐山、十日到江苏太仓,二十日出太仓附子门、二十一日到刘家港,驻留约一个月,在此期间,郑和在刘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宫,宣德六年(1431年)春天,天妃宫修建完毕,郑和立《通番事迹记》碑:「……和等自永乐初,奉使诸番,今经七次,每统官兵数万人,海船数百艘,自太仓开洋,由占城国,暹罗国,爪哇国,柯枝国,古里国,抵西域忽鲁谟斯等三十余国,涉苍溟十万余里……明宣德六年,正使太监郑和、王景弘,副使太监朱良、周满、洪保、杨真,左少监张达等立」[38]。」。宣德六年(1431年)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福建长乐港。郑和船队在长乐停留约半年,在此期间,郑和曾率领兴平三卫指挥千百户和州府官员,到福建湄州屿,卖办木石,重修湄州天妃宫[39]。又在长乐县南山三峰塔寺之旁,修建长乐天妃宫,十一月建成,树立《天妃灵验之记》碑[40],并铸造铜钟一口,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回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41]。
十二月九日出五虎门,二十四日到占城。七年正月从占城起航,二月六日抵达爪哇。六月十六日起航,二十七日抵达旧港。七月一日启航,八日抵达满剌加。八月八日启航,十八日抵达苏门答剌。十月十日启航,十一月六日抵达锡兰山。十日启航,十八日抵达古里国。二十二日启航,十二月二十六日抵达忽鲁谟斯。八年二月十八日开船回洋,三月十一日到古里国。返航途中,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42],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二十日大船回洋。四月六日到苏门答剌。十二日开船,二十日到满剌加。五月十日回昆仑洋,二十六日到占城。六月一日启航,经南澳山,望郎回山,碗碟屿,二十一日进太仓,七月六日到南京[43]。
宝船六十三只,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
[44],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宽75米。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马欢着《瀛涯胜览》记录:
计下西洋官校、旗军、勇士、力士、通士、民稍、买办、 书手、通共计二万七千六百七十员名:官八百六十八员、军二万六千八百二名。正使太监七员、少监十员、监丞五员。内官内使五十三员、户部郎中一员、都指挥二员。指挥九十三员、千户一百四十员、百户四百三员。教谕一员、阴阳官一员、舍人二名、余丁一名。医官、医士一百八十名。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目的 | 解说 |
宣扬大明威德 |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可信性较高的观点。 |
寻找建文帝朱允炆 | 明代多种文献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西山杂志•三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顾起元《客座赘语‧宝船厂》:「宝船之役,时有谓建文帝入海上诸国,假此踪迹之。」 |
包抄帖木儿帝国 | 历史学家向达、尚钺提出郑和下西洋是针对帖木儿帝国[45],联合印度包抄帖木儿帝国后方,牵制其东进[46]。明初时,帖木儿大举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结盟是郑和下西洋的一个主要目的。不过,根据史学家徐玉虎所言:「印度、红海等地无形中对帖木儿帝国采取半月形的外围攻势。」反映郑和下西洋之举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而帖木儿帝国内部在公元1405年帖木儿身故后也发生沙哈鲁争夺皇位事件。便证明了郑和下西洋并非旨在包抄帖木儿帝国。 |
发展海外贸易、企图殖民海外 |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但于明成祖年间仍然实施海禁政策,加上史学家徐玉虎指出明室要「阻钱货之外流」,所以殖民之说不太可能成立。 |
扫荡张士诚旧部 | 有历史学家指郑和下西洋是由于明成祖派遣郑和去扫荡元朝末年起义群雄张士诚的残余势力。于张士诚身故后,其部属联合日本倭寇威胁沿海地区安全。明成祖基于安全考虑便派遣郑和加之以扫荡。 |
解决军事复员问题 | 靖难之变期间,明朝国内出现饥荒。明成祖就加紧南粮北运的工程,并扩大对海军和陆军的需求。事情得到解决后,对海军的需求下降。为防止这批海军叛乱,明成祖便安排他们跟随郑和下西洋。 |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47],创造世界航海史的奇迹[48]。
燕王朱棣兴靖难之师,夺得帝位,赏赐功臣士兵,召集天下儒生编辑永乐大典,造大船,遣太监郑和六下西洋,遣大兵攻打越南,又营建北京宫殿,用南方五省赋税,历14年营建武当山道观,所费以万万计,致使国库空虚,馈饷空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明成祖推动下西洋,扩大海外贸易。根据学者估计,下西洋贸易开放政策,为明朝政府带来的利益,至少合黄金二三十万两,白银千万两,是宋元市舶司收入的十几倍[49]。另外,得到明室发出勘合的藩属国因可以于3个通商口岸如泉州和宁波通商而向明朝国内输入了西洋货品,如芦荟、金镶戒指。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郎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认为,「迟至万历末年兵部仍存有郑和下西洋的档案」,他认为刘大夏烧毁或藏匿郑和档案之说不足信,郑和档案可能在明末清初李自成攻打北京或清兵攻占北京城时亡失于战火。[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