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朝唐玄宗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治国初期,以开元作为年号,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并且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开元之治,又称开元盛世

任用贤能

玄宗即位后,先起用姚崇、宋璟为相,其后又用张嘉贞、张说、李元纮、杜逻、韩休、张九龄为相。他们各有所长,并且尽忠职守,使得朝政充满朝气。而且玄宗在此时亦能虚怀纳谏,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改革吏治

玄宗采纳张九龄的建议,制定官吏的迁调制度。选取京官中有能之士,将其外调为都督刺史,以训练他们的处事才能及培养行政经验。同时间,又选取都督刺史中有作为者,将其升为京官。这样内外互调,增进了中央与地方的沟通、了解和信任。

玄宗亦将全国分为十五道,于各道置采访使,以监督地方州县的官员,并考察地方官吏的政绩。而在选拔人材方面,玄宗亦对科举制度作出改革,限制了进士科及第的人数,以减少冗官的出现,提高官吏整体的素质。

发展经济

唐玄宗于这段时间甚为节俭,规定三品以下的大臣,以及内宫后妃以下者,不得配戴金玉制作的饰物,并且遣散宫女,以节省开支。他又下令全国各地均不得开采珠玉及制造锦绣,一改武则天以来后宫的奢靡之风。他并命令宇文融清查全国的逃亡户口及籍外田地,共查得八十多万户,大幅增加唐朝的税收及兵力来源。因为这些措施,唐朝的财政变得丰裕,而且全国的粮仓充实,致使物价十分廉宜。天宝元年(742年),大唐帝国的人口约4891万人。

杜佑的《通典·食货典·历代盛衰户口》记载唐玄宗开业十四年(726年)时的盛况:「米斗至十三文,青(治所在今山东青州)、齐(治所在今山东历城)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疋二百一十二文。东至宋(治所在今河南商丘)、汴(治所在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治所在今湖北江陵)、襄(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北至太原(今属山西)、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凉府(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提倡文教

玄宗为了撰拔人才,亲自在殿试考核吏部新录取的县令。而且对儒生十分优厚,下令群臣访求历朝遗书,共觅得图书近五万卷,使唐朝的文化事业迈向鼎峰。

军制改革和评价

玄宗采纳张说之提议,实行募兵制,以取代日渐废弛的府兵制。在开元十年(722年),他亲自挑选府兵及壮丁共十二万人作为京师的宿卫,称为长从宿卫,之后改称「彍骑」。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李林甫排挤掉张九龄后,推动一连串政治军事改革,首先承认地方的边境的私募武力,组成了大量的地方职业军队(募兵制使得军队),是为「长征健儿」(与当初中央的长从宿卫相对,彻底终结了府兵制),成为节度使的实力来源;接着把开元中期开始推行的「专业化」进一步推广到军事中,让专长军事的异族将帅专任边境主帅(节度使),不让汉人出任边帅,虽然李有其私心,但革新确实把唐朝的武功推展到另一个高峰:北方与回纥共灭后突厥、东北挫败契丹(安禄山)、西北分裂削弱突骑施而称霸西域、西方大败吐蕃(哥舒翰)。

当中提拔了安禄山、哥舒翰等有能力的外族将领,并在天宝元年(742年)于边疆地带设置十大兵镇,以节度使节制,作为威慑异族与边疆防御的措施。但是这个也给不久爆发的安史之乱种下了祸根。

与贞观之治之比较

贞观之治时,唐朝百废待兴,虽有所治绩,但距「辉煌」还颇远。但当时唐朝正值方兴未艾之际,因此虽历经政变,仍然应付自如。而到了开元之治时,唐朝经过了百年的发展与积累,已臻于鼎盛,进入了黄金时代。但已处于盛极而衰的边缘,因此已开始出现腐朽的现像,在遇到变乱时,即无力回天,结果走向灭亡。

王夫之《读通鉴论》:「唐自高宗以后,非弒械起于宫闱,则叛臣讧于肘腋,自开元二十余年粗安而外,皆乱日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