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可以是包括东汉丞相曹操南下后一连串战役;亦可单指于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所发生的战事。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注 1]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208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基本控制北方的曹操率大军南下荆州,占据荆州的刘琮投降。曹操追击从荆州逃亡的刘备,后刘备派遣诸葛亮出使江东,孙权派遣大将周瑜、程普率军开赴前线与刘备组成联军,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市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

过程

南取荆州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七月秋,曹操南下,以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的话来说他是以「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不久,刘表在八月间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另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徒都监护军,护张辽、于禁、张合、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刘表之子、继位荆州的刘琮知道这消息后,接受了蒯越、韩嵩及傅巽等游说,投降曹操;当时已为九月,曹操到达新野(今属河南省)。曹操南下的消息,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一直不知道,直至曹军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而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曹刘争逐

在渡河至襄阳时,刘备麾下诸葛亮曾劝他夺取襄阳,但刘备不忍心,继续南走,另派关羽率船队从水路前进。然而,刘琮左右及荆州人多投归刘备,随刘备逃走,结果使刘备军队的速度大大减慢,只能日行十多里,有人劝刘备留下民众,先走江陵,但刘备不愿意。刘备既南走,刘琮麾下王威本劝刘琮反口,以奇兵掳获曹操,乘势夺得中原,可是刘琮不接纳。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来到近江的曹操听到了刘备南走的消息,深怕他得到江陵军实,于是派乐进守襄阳、徐晃另屯樊,而自己则放弃辎重,亲与曹纯、曹休等率虎豹精骑五千追讨刘备。

起初,在江东的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借为刘表吊丧,而实际上探听刘备等人的意向及消息。鲁肃到达夏口(今湖北武汉汉口),知道了曹操南下,于是日夜上路;待至南郡时,刘琮投降、刘备南逃的消息传出。鲁肃北走,在当阳长阪与刘备会面,劝说刘备与孙权连合,刘备听从,转向东行。然而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余里的曹军在长阪追上刘备,当时虽有十多万众,辎重数千,但士兵少。现在曹操到来,刘备便弃妻子,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数十骑逃走,曹军于是夺得刘备军马、辎重、粮草不计其数,甚至掳获刘备的两个妻子。由于甘夫人与还是婴孩的刘禅未能跟着一起逃走,于是赵云走回北保护他们撤退,有人看到赵云向北走,暗示赵云投曹,刘备却断言不会,对赵云十分信用,最后赵云亦成功将甘夫人与刘禅救出。另一方面,张飞率领廿骑负责断后,先拆下桥,在水边横矛立马说:「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曹军无人敢近,刘备得以逃生,和自汉水东下的关羽水军会合,并与刘表长子江夏太守刘琦所部一万余人退至夏口。

而曹操亦没有继续追击刘备,而是赶往江陵。他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传荆州「服从之功」,荆人因此侯者就有十五位,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而刘璋见曹操已得荆州,于是遣兵送交曹操,表示愿意接受征役。曹操便以接收回来的荆州水军作资本,准备东征,有说目标仍是刘备,亦有指为顺势侵吞江东的孙权。贾诩劝说曹操宜先利用荆州的资源、休养军民、稳定新占地,可是曹操并没有接纳他的建议,裴松之亦认为贾诩之说「未合当时之宜」。曹操便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亲率大军东下。

孙刘联盟

在夏口,诸葛亮自荐与鲁肃同回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向孙权求救。诸葛亮到达柴桑,先用二分法和激将法游说孙权,孙权不愿受制于曹操,但又担心曹操势强,不能匹敌,于是诸葛亮先说明刘备的军力:「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然后分析出曹操的败处:

诸葛亮的结论是如果孙刘联合,肯定可以取胜,并明示而后三分天下,与吴打曹的形势,孙权于是立即答应,派周瑜、程普前往帮助刘备。

不过,当时曹操形势甚盛,以张昭为代表的东吴群臣主张投降,认为曹操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抵抗的话于理不合;曹操已占长江,江东没有天险可守;曹军水陆俱下,势力强大,江东没有能力抵抗,所以劝孙权迎接曹操;曹操送来劝降书,信上说「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恐吓意味极重。所以在军事会议上,张昭为首的群臣建议投降曹操,孙权不置可否;鲁肃趁孙权如厕机会,偷偷跟到孙权身边,先指出张昭等不足以采用;又说他自己迎曹操,还可官至州郡,再暗示曹操没有地方容下曾为一方之主的孙权。孙权大叹张昭等人「甚失孤望」又表示认同鲁肃的话,鲁肃于是再建议追回往鄱阳的周瑜共商对策。

周瑜回来后,亦认为应当抗曹,先后分析曹军的弱点与诸葛亮的分析亦大致相同:

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八万人,人心并不向曹。于是孙权心意坚决,并当众拔剑切下桌角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以周瑜和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帮助筹划,率领黄盖、韩当、吕蒙、凌统、甘宁、周泰、吕范等及三万兵沿江而上,与刘备共同抗曹。

在曹营,许多人都认为孙权不敢抵抗曹操,会杀掉刘备,而从曹操的劝降书中亦透露出这种想法,但程昱却认为正因孙权之名未足而令人惮忌,而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又是万人敌,孙权必会资助刘备,用刘备之名来对抗曹操。后来孙刘联盟,程昱估计无误。

战前双方部署情形

曹操军方面,部署情形,如下:

孙权、刘备联军方面,如下:

兵败乌林

周瑜率领的军队在夏口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曹军相遇。曹军新编及新附荆州水军,战斗力较弱,又在沿江东弄时,已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战不利。曹操不得不把军队「引次江北」,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双相对峙。周瑜部将黄盖建议火攻:「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建议,并即决定让黄盖用诈降接近曹操战船。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锯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救,当即自焚余船,引军退走。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曹操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刘备军追之不及。曹操至江陵城下,恐后方不稳,自还北方,曹仁等继续留守,而以满宠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抢夺荆州

赤壁战后,曹操带兵退回北方,从此致力经营北方,再未有机会如此大规模南下荆州。曹操集团也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亦开始为自己的势力而进攻曹操之地。

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却中计退兵(详见第一次合肥之战);周瑜等亦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锋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后来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擽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以后双方处于对峙,吕蒙后来曾说:「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江陵,虽事决于瑜,普自恃久将,且俱是督,遂共不睦,几败国事」,可见亦因内部矛盾,令江陵久攻不下。

另一方面,刘备于是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南下荆州南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长沙、桂阳(郡治在今湖南郴县)、零陵(今湖南永州),四郡投降,拔擢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于是再到江陵帮助周瑜,向其以张飞及一千人借得二千兵,派关羽、苏飞等到夏水等阻绝曹仁逃路。但江陵久攻不下,而乐进、徐晃与满宠又前来夏水、汉津讨伐关羽。关羽于是撤退,刘备另遣他绝北道,切断襄阳与江陵间的通道。汝南太守李通率众来击,亲自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曹仁军,勇冠诸将。终于,曹仁被迫撤退,周瑜进驻江陵。孙权仼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冮夏太守,全柔为桂阳太守。而周瑜则分公安给刘备屯驻。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析

赤壁战前曹操颇具优势:第一,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反对曹操的人称之为「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它诸侯自然在政治正确性上难以争锋;第二,曹操以新胜之军南下,其气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数倍于孙、刘两家。不过在曹操兵败赤壁中,传统的史学家强调其思想轻敌骄傲。如张作耀《曹操传》说:「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曹操没有乘胜把刘备彻底击溃,错过了战机。

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则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当时既新平江汉,威慑扬越;资刘表水战之具,藉荆楚楫棹之利,实震荡之良会,廓定之大机;不乘此取吴,将安俟哉?」裴松之又评论说:「至于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役大兴,以损凌厉之峰,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他的观点认为,曹操进行赤壁之战时机是正确的,孙刘联军的胜利有运气成分。

不过,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优势,所以令孙刘联军的战绩更显辉煌。此战,孙刘军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而传统的评论,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败原因归于疾病,他写信给孙权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陈寿亦多次提及曹军有疫病。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在远流出版,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

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分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传说与演义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等夸大。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直到现代,赤壁之战仍然是三国时期标志性的事件,最为人所知。2008年,其事迹被改编成电影《赤壁》。

附录

史料

主要的第一手史料是陈寿着《三国志》。

《三国志》之《魏书》、《蜀书》和《吴书》中有许多矛盾。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则依据上述的史料,经过整理考异后列出赤壁之战战争的过程(见卷65、卷66)。

近年来,考古发现开始补充正史记载。1973年出土了东汉晚期的铜单马镫一件,印有东汉献帝「建安八年」(203年)的瓦砚一台,并有东汉铜镜、陶瓷器和箭镞等。1976年,在赤壁山下一米多深的土层中发现沉船上的铁环、铁钉、东汉铜镜等物。同年,又在赤壁山上发现铜、铁、玉带钩各一件。

赤壁位于何处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注释

  1. ^ 另外两场是官渡之战和夷陵之战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