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专权

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逊,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东吴重臣诸葛瑾之子,自己亦是东吴的权臣和太傅。孙权临终时以其为辅政大臣,辅助太子孙亮[1]。孙亮即位后,诸葛恪独揽军政,初期笼络民心,东兴之战胜利后颇有众望;但事后因轻敌而大举进攻魏国,最终大败而回,渐失民心,未有反思失败,仍独断专权。最后宗室孙峻刺杀诸葛恪,并夷灭诸葛三族。

生平

英才卓越

诸葛恪少有才思,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及长,英才卓越,超逾伦匹。令孙权大为欣赏。222年,诸葛恪弱冠成年后即被拜为骑都尉,与顾谭、张休等人随侍太子孙登讲论道艺,成了太子的宾友。后来,诸葛恪又从中庶子转任左辅都尉。

一次,孙权见到诸葛恪,问他:「你的父亲和你的叔父(指诸葛亮)谁比较优秀?」诸葛恪应声回答:「我的父亲比较优秀。」孙权问他原因,诸葛恪说:「我父亲知道侍奉谁为君主才对,而叔父不知,所以我父亲比较优秀。」孙权听罢大笑,便命诸葛恪依次给大家斟酒。

诸葛恪斟到张昭面前,张昭已有了几分酒意,不肯再喝,对诸葛恪说:「这样的劝酒,恐怕不符合尊敬老人的礼节。」孙权说:「你能否让张公理屈词穷,喝下这杯酒?」于是诸葛恪反驳张昭:「吕尚年九十,依然高举白旄,手持兵器,指挥部队作战,还没有告老退休。如今军队上的事,将军您跟在后边;聚会饮宴的事,将军您总被请到前面,这还不够尊敬老人?」张昭无话可说,只好饮酒。

后来蜀国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感到奇怪,问他:「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诸葛恪说:「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才略博达

诸葛恪曾多次要求自己领兵平定居于丹阳山上的山越人,诸葛恪认为丹杨山势险峻,民风果敢刚劲,以前虽也在那里征发过兵众,但征的不过是边缘县分的平民,很少有深远腹地的人。想去把那里的兵员全部调发出来,并说,只要三年,就可征得甲士四万人。朝中官员议论纷纷,都认为丹杨地势险阻,地形四通八达,那里的百姓自制兵器,崇尚习武,出山就为强盗,朝廷出兵征讨就躲回山中不见踪影,自汉朝以来就无法管制,当时的人皆认为不太可能,连父亲诸葛瑾亦认为不会成功,更说:「诸葛恪若不能令我家大为兴盛,便会让我家血流遍地。」[2]

可是,由于诸葛恪坚称他必会成功,孙权于是在234年提拔诸葛恪为抚越将军,领丹阳太守。诸葛恪上任后实行坚壁清野政策,成功逼山越人向朝廷投降;诸葛恪更下令不得对投降的山越人有所怀疑或拘禁他们。后来臼阳长胡伉拘禁投降的恶霸周遗,诸葛恪以违令为由将胡伉处死,其余未投降的山越人见此,认为朝廷只想他们出降,并无加害的意图,于是不论老幼都相继出降。孙权为嘉状诸葛恪平定山越的功绩,拜诸葛恪为威北将军,封都乡候。诸葛恪出兵袭击舒县。后来更曾意图攻击寿春,因孙权认为不可能成功而被阻止。

骄吝不至

243年,魏将司马懿欲攻诸葛恪,孙权想发兵接应,可望气者说不利于出兵,于是让诸葛恪移守柴桑(今江西九江市)。

245年,诸葛恪得知丞相陆逊猜疑自己,便写信给他(诸葛恪与陆逊书),讲述不能听信谗言而责备,应该互相配合,以大局为重。诸葛恪因为知道陆逊对此而有意见,故此称赞他所说的道理。不久,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诸葛恪专权

后来孙权不适,见太子孙亮年幼,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公元252年,孙权病危,众人议论托孤后事情。孙峻认为诸葛恪的大器可以辅政,亦可辅助大事,当今大臣不能与诸葛恪相比。但孙权嫌诸葛恪刚愎自用,为了保住后主,最后选择诸葛恪。[3]又召集大将军诸葛恪、中书令孙弘、太常滕胤、荡魏将军吕据以及侍中孙峻处理身后事。第二天,孙权去世。孙弘平时与诸葛恪不和,害怕以后受制于他,便封锁孙权去世的消息,想矫诏除掉他。诸葛恪闻知,诛杀孙弘,发布孙权死讯,为之治丧。孙亮即位后,拜诸葛恪为太傅。诸葛恪为收取民心,广施德政,取消监视官民情事的制度,罢免耳目之官,免掉拖欠的赋税,取消关税。每一举措,都尽量给百姓以德泽实惠,民众无不高兴。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人引颈相望,想一睹其风采。

东兴之战

252年十月,曹魏大将军司马师欲因孙权病亡乘机攻吴。诸葛恪命人修筑大堤,在两山之间筑城两座,以防魏军。同年十二月,司马师命司马昭为监军,派王昶、毌丘俭诱敌,并各攻打攻南郡、武昌,胡遵、诸葛诞率步骑七万,架浮桥攻东兴(今安徽巢县东南),欲毁坏大堤。诸葛恪亲率领四万援军到东兴。并命冠军将军丁奉与吕据、留赞、唐谘等作前锋。丁奉亲率三千人两日到达东兴并占据徐塘。因天降大雪,胡遵等人喝酒而毫无戒备。丁奉率本部人马轻装突袭魏军营垒,吕据等部也相继到达。吴镇南将军朱异,督水军攻浮桥,魏军不敌,见状便惊恐慌而逃。因争渡浮桥令其超载断裂,落水者更互相践踏,死者计有万人。魏将韩综、乐安、桓嘉先后遇溺,毌丘俭、王昶等见东兴兵败烧营而逃,诸葛恪于是取得东兴之战的胜利,缴获大批物资。诸葛恪亦因功封阳都侯,加扬、荆州二州州牧,督中外诸军事。

刚愎自用

东兴之战获胜后,诸葛恪有轻敌之心。上一战役十二月才结束,打算明年253年春,再次出兵攻打魏国。诸葛恪出使司马李衡,到蜀游说姜维联合,姜维听说其道理后接受联合。众大臣认为士兵刚战争不久而身体劳损,一起劝谏诸葛恪,他不听其他官员的劝谏。中散大夫蒋延固执争论,被强挟离开。诸葛恪于是譔写论谕对各大臣说:天下没有两个太阳,地上也没有两个皇帝。用战国、曹操等趁势做大,不祸及自己,但祸及后人的故事,来作为进攻魏国的原因。[4]与其一直友好的丹杨太守聂友,也写信劝谏道:「大行皇帝本有打算遏制东关之计,计却没有实行。现在你辅助大业,完成先帝之志,敌人远方来送死,将士有赖凭借威德,献身舍命,一旦有不同的战功,岂非神灵社稷的保佑!现在让兵养精蓄锐,观察对方的间隙而动。今天乘着获胜此势,而打算大举出兵,天时不允许。而打算有此意,我自己的心不安。」诸葛恪看后便回信:「足下虽然自然有个中道理,然而未见没有看到大局的变数。应该知道这个道理,省略所说的言论,可以开启悟性也。」[5]于是诸葛恪违背众人的意愿出州郡二十万兵,令百姓骚动,因此渐失民心。

合肥新城之战

在攻魏途中,诸葛恪心中打算在淮南炫耀自己的军力,驱掠百姓。而众将领为难地说:「现今引军深入,战场上的百姓一定会远逃,恐怕士兵疲劳,而成效少,不如只围新城。新城只要被围,必然有人来救援,只要救兵赶至,我们只要击败救兵,我们便大获全胜。」诸葛恪听从此计,下令围攻合肥新城。[6]新城将要失守,魏国守将张特死守等援兵,便以魏国国法为理由,告知诸葛恪,能坚守一百天后就算投降也不会祸及家人,请求已围攻新城九十多日的东吴军再等几天,更送上官印当作诚意。诸葛恪信以为真,便停止攻城。可是张特却趁机修复围墙,可以继续抵御,便对吴军大说:「我只有战斗而死了!」诸葛恪大怒,猛烈进攻,但不能破。吴军此时却因盛夏暑热而爆发疾病,很多将士病倒,将领报告诸葛恪,诸葛恪认为是诈报,打算斩杀诈报者,士兵不敢说。后来魏国救兵知吴军疲惫而陆续赶至,诸葛恪才于七月撤军,在撤退的路上吴兵已经因为伤病而不成军形,更遭文钦击败而死万多人[7]。但诸葛恪对于当前劣势仍然安然自若,更想在寻阳屯田,只因朝廷屡次诏诸葛恪回军,才逼得他慢慢撤返金陵。诸葛恪此战的表现令官民十分失望,怨声载道。

中伏受诛

诸葛恪在回朝以后使立刻召来中书令孙嘿,指斥他屡写诏命召他回军。接着又将他出征以后选曹所选任的官员都罢去重选,又常常责备官员,意图树立自己的威严。另外又改以自己亲近信赖的人作为自己的近卫,并下令严兵,打算出兵青、徐地区。孙峻见诸葛恪民心渐失,于是向皇帝孙亮中伤诸葛恪,声称打算发动政变。晋见吴主孙亮当天早上,诸葛恪烦躁不安,洗漱的水和衣服都感觉有臭味。就算把所有都换上新的也是感觉臭味,诸葛恪感觉惆怅不悦。正装完毕准备离开,此时狗咬着他的衣服,诸葛恪说:「狗不想我去吗?」诸葛恪坐回座位,过一会又起来走去晋见,但狗又咬着他的衣服,诸葛恪令随从把狗赶走,于是登车走[8]。孙亮与孙峻设下酒宴宴请诸葛恪,实则已埋下伏兵。当时散骑常侍张约及朱恩私下给他写字条,说酒宴陈设不寻常而警告诸葛恪;在门前看到滕胤,诸葛恪用借口说自己腹疼不打算参加,但滕胤并不知道实情劝诸葛恪去参加,诸葛恪于是带剑入席。[9]最终孙峻在席间伺机命令伏兵入殿,当场杀死诸葛恪,并诛灭其三族。诸葛恪死时五十一岁。早前已有童谣说:「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反语是石子冈,石子冈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钩落就是皮带的饰物,民间称为「钩络带」。诸葛恪果然被苇席裹腰当钩络,抛尸在石子冈。[10]

轶事

诸葛瑾的脸型长,一次孙权大会群臣,就命人拖了一只驴子进来,并写上「诸葛子瑜」[11],和诸葛瑾开个玩笑。诸葛恪见此立刻要求在题字上加两字,变成「诸葛子瑜之驴」。孙权于是将驴子赐给诸葛恪。

家庭

父亲

兄弟

子女

评价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1. ^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2. ^ 《三国志.诸葛滕二孙濮阳传》恪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
  3. ^ 吴书曰:权寝疾,议所付托。时朝臣咸皆注意于恪,而孙峻表恪器任辅政,可付大事。权嫌恪刚很自用,峻以当今朝臣皆莫及,遂固保之,乃征恪。
  4. ^ 「诸大臣以为数出罢劳,同辞谏恪,恪不听。中散大夫蒋延或以固争,扶出。」
  5. ^ 「丹杨太守聂友素与恪善,书谏恪曰:『大行皇帝本有遏东关之计,计未施行。今公辅赞大业,成先帝之志,寇远自送,将士凭赖威德,出身用命,一旦有非常之功,岂非宗庙神灵社稷之福邪!宜且案兵养锐,观衅而动。今乘此势,欲复大出,天时未可。而苟任盛意,私心以为不安。』恪题论后,为书答友曰:『足下虽有自然之理,然未见大数。熟省此论,可以开悟矣。』」
  6. ^ 恪意欲曜威淮南,驱略民人,而诸将或难之曰:「今引军深入,疆埸之民,必相率远遁,恐兵劳而功少,不如止围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图之,乃可大获。」
  7. ^ 《晋书·景帝纪》:「恪惧而遁,钦逆击,大破之,斩首万余级。」然《三国志》中《诸葛恪传》、《三嗣主传》皆未见。
  8. ^ 孙峻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构恪欲为变,与亮谋,置酒请恪。恪将见之夜,精爽扰动,通夕不寐。明将盥漱,闻水腥臭,侍者授衣,衣服亦臭。恪怪其故,易衣易水,其臭如初,意惆怅不悦。严毕趋出,犬衔引其衣,恪曰:「犬不欲我行乎?」还坐,顷刻乃复起,犬又衔其衣,恪令从者逐犬,遂升车。
  9. ^ 及将见,驻车宫门,峻已伏兵于帷中,恐恪不时入,事泄,自出见恪曰:「使君若尊体不安,自可须后,峻当具白主上。」欲以尝知恪。恪答曰:「当自力入。」散骑常侍张约、朱恩等密书与恪曰:「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故。」恪省书而去。未出路门,逢太常滕胤,恪曰:「卒腹痛,不任入。」胤不知峻阴计,谓恪曰:「君自行旋未见,今上置酒请君,君已至门,宜当力进。」恪踌躇而还,剑履上殿,谢亮,还坐。
  10. ^ 先是,童谣曰:「诸葛恪,芦苇单衣篾钩落,于何相求成子合。」成子合者,反语石子冈也。建业南有长陵,名曰石子冈,葬者依焉。钩落者,校饰革带,世谓之钩络带。恪果以苇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此冈。《吴书曰:恪时年五十一》
  11. ^ 诸葛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