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语:Second Opium War;法语:Seconde guerre de l'opium)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暴乱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又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Arrow War)、「英法对华远征」(Anglo-French expedition to China)或「第二次英中战争」(Second Anglo-Chinese War)。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在出兵后以「调停有功」为名,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没有归还,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英法联军之役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1851年太平天国军大举暴乱后,席卷华中、华南许多省份,给清廷统治带来重大的打击。
1854年至1856年间,爆发奥斯曼、英国、法国与俄国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因而转向东方发展。1857年,印度发生民族大起义,失败后印度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看到英国在东方的成功,法国也开始谋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根据《南京条约》中的利益均沾原则,英、法、美三国在1854年和1856年两次提出修约要求,俄国也趁机谋求利益;但四国的修约要求并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允许,于是列强开始谋求兴兵借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广东民间排外活动时有发生。当时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叶名琛采取默许态度,对一切外国的投诉置诸不理。终于,发生于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法联合出兵中国的导火线。
1856年5月,美、英、法三使,先后对叶名琛发出修约照会,不得要领。1856年10月8日发生亚罗号事件,叶名琛对英态度强硬,毫无诚意,不赔偿、不道歉,只答应放人,此举令英国方面极为不满,复以英国企图修改《南京条约》亦遭清朝拒绝。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27日,英舰炮击督署,叶「危坐二堂,绝无惧色」。29日,英军攻入城内,抢掠督署后退出。12月,洋行夷馆被毁,尽成灰烬。一艘自广州开往香港的英国邮船遭劫。1857年1月,英军焚烧洋行附近民宅数千家,后退出省河。
另一方面,法国神父马赖之西林教案,广西知县并无循西方通行途径处理,在没有告知法国领事馆的情况下处死马赖,令法国方面极为不满。中国违反了应把拘捕的法国人解送领事的条约义务,导致现今仍无法确定马氏涉及清朝主张的死刑罪行。[1]英法两国遂以此为由联兵攻打中国。英法还联合美国,但美国仅以外交支持。俄国外交代表以东正教团监护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后来则以调停人的面目出现,借机渔利。
1857年9月英法联军抵达广东洋面。11月,英使额尔金、法使葛罗、美使列卫廉与俄使普提雅廷齐集香港。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12月28日英法联军对广州发起攻击,次日攻陷。1858年1月5日,俘虏了总督叶名琛。
1月9日英法总局宣布与刚被复职的巡抚柏贵(实际为魁儡)共同治理广州,并于2月11日自行解除封锁和恢复广州的对外贸易,广州便一直由英法联军控制直到战争结束[2]。
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而四国公使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达白河口。4月24日,再照会北京,限六日内派全权大臣谈判。直隶总督谭廷襄斡旋拖延。然后同4月英法联军北犯大沽口。
5月20日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兵临天津。6月13日大学士桂良及吏部尚书花沙纳与俄国特命全权大臣普提雅廷首先签订《中俄天津条约》。6月23日桂良和花沙纳在天津海光寺与英、法、美三国代表分别签订《天津条约》。
1859年6月,英法发舰带同新任驻华公使,前往北京换约及建立使馆。按西方惯例,咸丰帝得接见代表本国的公使见面。而咸丰不欲与外国使臣见面,于是命僧格林沁暗中诱击两国部队,双方在大沽口发生炮战,英法军受创而去。
1857年12月广州被攻陷后,英法军意图继续北犯,逼迫清朝签订条约。1858年4月,英法军舰载有2600多人抵达大沽口。5月20日联军以6艘炮艇掩护陆战队近千人向炮台侧面登陆,清军发炮反击,杀伤近百位联军士兵。直隶总督谭廷襄却弃守逃亡,炮台守军孤立无援,清军大约300多人战死,南北炮台陆续被联军攻占。5月26日联军沿河到达天津城。6月中在英、法、美、俄公使的胁迫下,清朝签订了天津条约[3]。
经过第一次大沽口战役后,僧格林沁奉命加强防务,修复战后的炮台。1859年6月20日英、法、美三国公使到达大沽口外,清政府要求公使往北方北塘登陆,并由清军保护到北京换约,但遭到拒绝,双方不久便展开战争。
6月25日,英法联军发兵进攻大沽口,英海军司令贺布亲自带领12艘军舰从拦沙江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攻击炮台,清守军也开始发炮反击,火力充分发挥下,过不久多艘英法军舰遭受损伤,贺布本人也受伤。下午4时有4艘联军军舰被击沉,过了一小时后贺布下令从海口南岸强行登陆,但还是被清军炮火轰击造成死伤,而且地面泥泞难走。英法联军也遭到清守军及从新河来增援的骑兵攻击,到了晚上联军再继续进攻,但又有死伤,激战整夜后联军撤退到杭州湾[4]。这也是鸦片战争以来,清军唯一一次的胜利[5]。
由于联军的进攻失败,引起英法方面极度的不满,联军便大举入侵大沽口。先从北塘登陆后陆续拿下新河、塘沽,接着从大沽炮台北侧进攻,清军在奋战后溃败,北炮台被联军攻下。[6] 之后僧格以咸丰帝的命令放弃南炮台,剩余清军撤退到天津。自此大沽口完全落入联军的控制。
1860年7月英法援军大举来袭,在大沽口击败清军后,北上进兵天津。8月23日清朝派钦差大臣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7]。无奈由于驻军北京问题导致议和失败,联军继而进军北京。
清政府再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到通州南张家湾议和。由于双方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并掳去英国派往负责洽谈停火之谈判代表巴夏礼和士兵等39人。随后英法联军攻陷通州,进而在北京东郊八里桥与清军决战,僧格林沁部全军覆没。9月22日咸丰帝等则以北狩为名逃奔热河避暑山庄。
10月13日联军从安定门攻入北京。联军发现清军将英法使节团多人虐待至死,遂决定报复中国之野蛮行为,及教训中国皇室以后不得蔑视英国及法国。联军洗劫和烧毁了圆明园和静宜园。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两天,300多名太监和宫女葬身火海。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曾对此给予强烈谴责,称之为「两个强盗的胜利」。
10月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欣出面代表议和,除了完成《天津条约》的换约外,加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以为《天津条约》的补充。续增的条款包括:
1856年,趁英法联军进攻广州,俄国派普提雅廷为公使,与清政府谈判边界问题。1858年5月,俄国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乘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之际,以武力强迫清廷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割让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予俄国,并把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作中俄共管。另一方面,俄国伺机介入调停,普提雅廷先于英法美三国与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天津条约》。
1860年11月,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俄国新任驻华公使伊格那提耶夫以「调停有功」为由,提出了新的领土要求。14日,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俄国,增开喀什噶尔为商埠,并在喀什噶尔、库伦设领事馆。同时,俄国还将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订立《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平方公里土地。
《1860:圆明园大劫难》,作者/(法国人)伯纳·布立赛(Bernard Brizay),译者/高发明、丽泉、李鸿飞,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日/2005,ISBN 7-807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