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旦

周公姓,氏,名,谥,又称周公旦叔旦周旦周文公。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追封为「褒德王[注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封为「文宪王」,后世多称其为「元圣」。

概述

周公据说曾辅助武王克殷军事行动。武王克商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墉、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则依次当由管叔继承王位,然而周公旦却把他与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一说七弟霍叔处亦被派到商地),于是管叔、蔡叔联合商族残余势力与徐国、奄国等东夷外族(《史记·管蔡世家》载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他们四处散布流言,说「公将不利于孺子[参 1]」、「天降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参 2]」,周都镐京位于殷之西,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叛,正法武庚、管叔;流放蔡叔;废霍叔为庶人,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俗称「周公东征」。

周公在战后,建造了成周雒邑,称为「东都」,以便管制殷朝顽军。《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周孔」。

周公死后葬于毕。[1]2004年在陕西省岐山县内的周公庙地区,发现了疑似周公之墓葬群。

周公摄政称王的争议

周公是否在周武王之后摄政称王,自汉代以后就争论不休,是中国政治学术领域极具争论的一大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未有定论,现在存在多种观点,一是认同周公曾经摄政称王,荀子、尸子[2]、韩非[3]、翦伯赞、金景芳、宫长为、郭伟川持这种观点;二是认为周公并未称王,仅仅是代行王权,司马迁、廖平、王国维、钱穆同意此说;三是认为周公摄政,在遇到大事的时候则称王,郑玄持此说;四是认为周公和周成王并行称王,顾颉刚持此说;五是认为周公既没有摄政,也没有称王,王慎行、马承源持此说;六是认为周公有摄政,但没有称王,杨向奎、王冠英、夏含夷、赵儒迎、杨朝明持此说。梁启超则陷入自我矛盾,莫衷一是。[4][5][6]

《尚书·金縢》篇载周武王在克商后的第二年病笃,周公旦设坛祭祀,祈祷太王、王季、文王,愿以己身代替武王而死。不久武王病逝,武王子诵(成王)年幼,周公旦当政称王[参 3]。晁福林认为后人拘于宗法制度下的正统观念,无法相信周公践位称王之事,辩解成周公辅佐成王摄政来理解。晁福林认为根据先秦史籍文献的记载,周公确实称过王[7]:131—132。《氵木甘.png司土簋》铭文有,「王来伐商邑,延令康侯图于卫」。《蔡尊》铭文有,「王在鲁」等记载,顾颉刚认为这都是周公称王的直接证据[参 4]。《尚书·周书》记述周公之事时使用「王」、「朕」等言辞。《大诰》篇记述周公东征之事时称呼周公为「王」、「朕」,如「王曰:『呜呼!肆哉尔庶邦君越尔御事……肆朕诞以尔东征』」。《多士》篇、《多方》篇记载周公东征取胜后自商都奄返镐京之事,亦使用「王」、「朕」称呼。《康诰》篇又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此篇涉及周公平定三监之乱后封康叔于卫地之事,康叔乃文王之子、周公之弟,故文中称「弟」。《酒诰》篇、《梓材》篇的性质与《康诰》篇相同,皆称呼周公为「王」。《洛诰》载,「惟周公诞保文武受命,惟七年。」指周公大力治理周廷文武受命称王七年。《韩非子·难二》载,「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礼记·明堂》称,「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晁福林认为周公称王之事出于当时政治形势的考虑,是一种紧急措施。杨宽据此认为武王克商未久,成王年幼,商族残余势力及方国与国遍布东方,因此周公才当政称王[8]:140[7]:132。《逸周书·度邑》载,「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记述武王决定「兄弟相后」传位于周公旦,并对此事进行过卜筮。晁福林认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在周公之前的时代是颇为常见的,在商代习见、周先公亶父传于三子季历、文王不传于伯邑考之子而传于次子武王。西周初期,以嫡长子继统得宗法制度尚未完善,所以周公旦继承王位并非后人理解的大逆不道之事[7]:133。杨宽认为可能因为兄终弟及不符合周朝的宗法制度,所以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未被取用,写作摄政[8]:138

青铜器铭文记载

上海博物馆藏小臣单觯(汉语拼音:zhì ),《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为「一二·六五一二」。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克服商的武庚叛乱后,来到成师,周公赏赐小臣单的事件。从铭文可以证实周公辅佐周成王扑灭叛乱的史实[9]

周公后代

周公第75代孙东野沛然及第77代孙姬肇勋,分别于康熙23年及乾隆43年奉旨授为翰林院五经博士,世代袭封。于至民国3年,改为元圣奉祀官。

周公与梦

「梦神」

由于孔子的一句「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很久没有梦到周公治理的美好社会了),后来周公被称为「梦神」。

周公解梦

「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

民间传说和戏称

「梦周公」、「梦见周公」,民间传说,认为一个人将要发生甚么重要的事情,周公会来投梦,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梦周公」也用来戏称打瞌睡。台湾学生称之为「周公online或周公线上」的也是用来戏称打瞌睡的意思,纯属恶搞。

另外一位著名的示梦之神为全真道的吕纯阳祖师,据说其以黄梁梦度人入道。

家庭

父母
兄弟
子女

注释

  1. ^ 《旧唐书》记载为天授三年追封。

参考资料

  1. ^ 《尚书·金縢》. 
  2. ^ 《尚书·大诰》. 
  3. ^ 《荀子·儒效》. 「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属天下,恶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
  4. ^ 「周公执政称王」. 《文史》, 第二十三辑. 

参考书目

  1. ^ 《史记•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竹书纪年》注:「毕西于丰三十里」。《括地志》云:「周公墓在雍州咸阳北十三里毕原上。」刘向《谏成帝营陵寝疏》:「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
  2. ^ 《尸子》说:「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践东宫,祀明堂,假为天子。」
  3. ^ 《韩非子·难二》说:「周公旦假为天子七年。成王壮,授之以政。非为天下计也,为其职也」。《韩诗外传》卷三:「周公践天子之位七年。 」
  4. ^ 郭伟川《周公摄政称王与周初史事论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1998 ISBN 7-5013-1508-6
  5. ^ 赵儒迎 《周公称王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年第3期
  6. ^ 杨朝明《周公摄政史实诠说》,中华书局《文史》第六十三辑(2003年第2期)
  7. ^ 7.0 7.1 7.2 晁福林. 《夏商西周的社会变迁》. 中国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 ISBN 7-303-04144-3 (简体中文). 
  8. ^ 8.0 8.1 杨宽. 《中国断代史系列—西周史》. 中国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4月. ISBN 7-208-04538-0 (简体中文). 
  9. ^ 陈秉新、李立芳:《出土夷族史料辑考》,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