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年间平西、靖南、平南三藩王,借口清政府的「撤藩」之议而发动的反清战争。
清朝初年,由于顺治、多尔衮等满洲统治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以汉制汉」,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一些南方省份:
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拥有直属军队、可调整税赋等。
清初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形同割据[1]。吴三桂节制云、贵两省督抚,得顺治允,可自授除文武官员,战马优先挑选,号为「西选」,「西选之官遍天下」「天下财赋,半耗于三藩。」[2]。平西藩一年消耗军饷数百万两,财政收支中央授权调配,仍占清朝年赋税支出三分之一[3]。有垄断盐井、铜矿之利,所铸之钱时称「西钱」。平西藩经清廷授意,有通使达赖喇嘛之责,保互市茶、马之业,「广征关市、榷税、盐井、金矿、铜山之利,厚自封殖」[4]。部下将士多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勇健善斗,「日练兵马,利器械」[5]。其余两藩也享特许,得以在地方专权,耿精忠「以税敛暴于闽」,纵容部下「苛派夫役,勒索银米」,妄称「火耳者,耿也。天下有故,据八闽以图进取,可以得志」。尚可喜,纵容属下经营盐商,「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将兵权转交其子尚之信,罔利恣行,官民怨恨。清初财赋可谓半耗费于三藩。康熙帝亲政后,知前代藩镇之得失,曾说:「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6]
康熙六年(1667年),吴三桂以目疾请解除总管云贵两省事务,康熙批准,责令云贵两省督抚管理。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由其子尚之信继续镇守广东,清廷以尚之信跋扈难制,令尚之信撤藩。吴三桂和耿精忠于是年七月先后疏请撤兵,以试探朝廷动静,这时朝中对于三藩的处置分成两派,索额图、图海等以为三藩不可动,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则赞成撤藩。康熙帝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7]康熙遂下令三藩俱撤还山海关外。
吴三桂率先举兵反叛,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攻陷湖南、四川。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响应于福建和广东,广西孙延龄、陕西王辅臣亦反,台湾奉明朔的延平郡王郑经也率大军十五万登陆福建;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兵汉中前往支援;郑蛟麟与王辅臣部在陕西平阳关围歼清将莫洛所率十万余人,莫洛阵亡。清廷的西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康熙帝只得集中主力南征吴三桂,同时停撤平南、靖南二藩。
吴三桂起兵之初,一路势如破竹,占据云南、贵州、四川、湖南大部分地区,清军的主力几乎被吴三桂军消灭。形势对吴三桂有利,刘玄初等力谏吴三桂挥军跨过长江。但是吴军主力一直停留在长江南岸,「划江而守」,以致失去良机。
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军,陕西的王辅臣与清廷对峙三年之后,终于接受康熙的招抚,耿精忠势穷乞降,尚之信也继而降清。吴三桂占领湖南后,未趁王辅臣之响应,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大封百官诸将。当年八月十七日秋,吴三桂病死,马宝等迎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改元洪化,扶柩返回云南。清大将军察尼趁吴军军心不稳攻击岳州(今湖南岳阳),「岳州为湖南咽喉要地,必此地恢复,则长沙、荆州之兵始能前进」,康熙十八年正月,攻占岳州,局势急转直下,接连攻陷常德、衡州等地。吴军退据武岗、辰龙关(湖南省沅陵县官庄镇境内)。三月间,勒尔锦部至辰龙关附近,但见群山林立,林深路险,[8]不敢进兵,「急行退还」,圣祖对勒尔锦给予严厉申斥。[9]。八月,岳乐、喇布等攻破武岗,十九年三月攻破辰龙关。大将军安亲王岳乐攻克湖南长沙,大将军简亲王喇布收复衡州,傅宏烈等部收复桂林,甘陕清军收复汉中、重庆、成都。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吴世璠退回昆明。至此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省被清军次第收复。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月赵良栋建议自湖南、广西、四川三路合击,进取云贵。康熙二十年(1681年),云贵总督蔡毓荣主攻,统合定远平寇大将军彰泰、赖塔等从蜀、黔、桂三路入云南,占五华山,围昆明城,至十月,城内粮食不继,文武大臣纷纷投降。十月赵良栋指挥所部绿营兵率先攻破昆明,余众将从攻涌入,二十八日吴世璠绝望自杀,十月二十九日吴军出城投降。[10]王屏藩和陈君极自缢死。被俘的吴之茂、韩晋卿、张起龙等解送北京。[11]
至此历时八年,蔓延十省的三藩之乱才平定下来。三藩之乱的平定,稳固了满清政局。此后攻取明郑的思明州,使前明故土完全纳入清廷的掌控,以及往后康雍干三帝疆域的拓展,「康乾盛世」也由此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