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

节度使是中国古代的军事将领,后成为治理地方的地方官。唐代驻守各道的武将称为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一般情况下也时常称持节的各镇守军官,如观察使、招讨使、安抚使等为节度使

沿革

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1]。《新唐书·百官志四》载:「节度使掌总军旅,颛诛杀。初授,具帑持兵仗诣兵部辞见,观察使亦如之。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祖送,次一驿则上闻。入境,州县筑节楼,迎以鼓角,衙仗居前,旌幢居中,大将鸣珂,金钲鼓角居后,州县赍印迎于道左。」

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立了碛西、北庭、河西、陇右、朔方、河东、范阳、平卢、剑南、岭南十个节度使,范阳(今日北京地区,即古幽州)节度使是节度使中兵力最大的。此时的节度使多由胡人担任,往往封郡王。朝廷任命节度使,要授予其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2]

节度使初置时,作为军事统帅,主要掌管军事、防御外敌,而没有管理州县民政的职责,后来渐渐总揽一区的军、民、财、政,所辖区内各州刺史均为其节制,并兼任驻在州之刺史。

安史之乱后,国中遍置节度使,多为安史之乱的叛将和平叛战事中崛起的军阀。各统一道或数州,军事民政,命官、征税,皆得独立,父死子继,自以世袭,号为留后而不待朝命。朝廷无力讨伐,往往姑息了事,承认其地位,世称藩镇,迄于唐亡。

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势达到了极点,皇帝的拥立与罢黜都取决于节度使,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开国君主均为节度使。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时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的节度使石守信对禁军的控制。并派遣文臣知军州事,限制了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力;又以转运使接管了节度使的财政权利;将地方上强壮的士兵编入禁军。凡此种种,节度使徒坐空城而已。

之后,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南宋时,有加至三镇者,就是说名义上兼任了三个地方的节度使,如岳飞、韩世忠等。

辽、金都仿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废除。

十节度使

节度使名 治所 设置目的 设置年份 兵力
安西节度使 龟兹 镇守安西四镇,防御天山南部 710年 24000
北庭节度使 庭州 防御天山北路部 712年 20000
河西节度使 凉州 断隔吐蕃、突厥联络 710年 73000
朔方节度使 灵州 防范突厥 721年 64700
河东节度使 太原 防范突厥 711年 55000
范阳节度使 幽州 奚与契丹 713年 91400
平卢节度使 营州 室韦与靺鞨 719年 37500
陇右节度使 鄯州 吐蕃 713年 75000
剑南节度使 成都 吐蕃与吐谷浑 714年 30900
岭南五府经略使 广州 治夷 711年 15400

注释

  1. ^ 《唐会要》卷七八
  2. ^ 《新唐书·志》第三十九下「百官」四下:《通典》卷第三十二;岳珂《愧郯录·旌节》

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