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刀会,是中国清朝的一个民间秘密组织,最早记载见于乾隆七年(1742年)。主要在江苏、安徽、福建、台湾等地活动。最初成立是一些平民自备小刀,以求互保,与反清复明无关。例如1783年,发生于台湾的林贵民变即与小刀会有关。[1]道光三十年(1850年),陈庆真在厦门成立作为天地会的一个分支的小刀会,后传入上海等地。成员包括游民、农民、工人及商人。
咸丰三年(太平天国三年,1853年)三月,太平天国占领南京。5月,福建小刀会的首领黄威、黄德美等在海澄率众起义,攻克漳州、同安、厦门、漳浦,击毙清总兵曹三祝[2]。在厦门建立了政权。黄威以「汉大明统兵大元帅」的名义宣布在其占领区内免除苛捐杂税,并派人去联系太平天国,计划与之联合,但未成。起义随后遭到清兵反击,于十月十一日退出厦门,又经历了五年的游击战后最终失败。
同年9月7日,上海小刀会(对外称为「义兴公司」)发动起义,计划和太平天国相会合。有广肇会馆领袖广东香山县人刘丽川、上海青浦人周立春、周秀英、福建人陈阿林等。起义队伍中广东人近半数。他们攻进了上海县城,杀死上海知县袁祖德,释放狱囚,活捉苏松太道(上海道)道台兼江海关监督吴健彰(吴后来在美国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晏玛太的帮助下逃脱)。小刀会占领了上海县城和周边嘉定、青浦等地,总部设在今上海城隍庙旁豫园内的点春堂。建立「大明国」,刘丽川自任「大明国统理政教招讨大元帅」。后改名「太平天国」,并写信给洪秀全要求接受后者领导。
小刀会声明其目的是反清复明,并没有攻击租界或与洋人为敌,美国、英国、法国于是在小刀会和清廷的冲突中保持中立。租界里的相对太平造成大量难民涌入租界。之前外国人可以在租界居住、经商,但「外人不得架造房舍租与华人」[3]。由于小刀会运动,清政府失去了对租界的控制,外国人在租界内建造给中国人居住的房屋合法化,再加上太平天国使得江浙乡绅大量到上海逃难,租界内的洋人房地产商大量兴修出租住房和弄堂。由于这很快成了租界最主要的税收来源,租界当局对此鼓励。开始时主要是简易木板房,后来逐渐改成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石库门建筑。石库门结合了中国传统的独户建筑和西洋的排联式2-3层结构,一幢楼可供多户人家租用,被称作「老石库门」。后来又发展出几进庭院形式的「新石库门」。
泥城之战之后上海道道台吴健彰到英国领事馆拜访,以出让上海海关和租界权益为条件,换取英、美、法对他们镇压小刀会的支持。法租界在和上海县城相交界的地方修筑了围墙,同时不许船只在上海县城靠岸。小刀会从此供给严重不足。同时小刀会的七个起义帮派内讧,广东帮和福建帮对立冲突。
1854年12月14日,法国舰队司令辣厄尔向小刀会宣战。1855年1月6日,法军用炮轰开城墙,清军攻进县城,史称「北门之战」。除夕,江宁知县刘存厚令攻破县城,清军涌入上海县, 2月17日(正月初一),小刀会弹尽粮绝,刘丽川率众突围,次日到虹桥附近力战,被江苏提督虎嵩林当场格毙。一部分余部逃往镇江加入太平天国。陈阿林突围逃出后,搭船到香港,后转南洋经商。
事后清军统帅吉尔杭阿奏请清政府奖励。咸丰皇帝下旨,赏辣厄尔、法国驻沪领事爱棠绸缎各四卷,水师官兵白银一万两[5]。